李栓科行知课堂:多彩的中国,看不够的山水走不尽的长路

引言丨地理男神开讲啦,价值56万的清华EMBA课程之一

 编者按:本文是2017年8月17日晚,《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始人李栓科老师在甘肃张掖地区峡口营地,向参加“行知中国·丝绸之路 第四届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的几百位清华EMBA学员发表的演讲的实录速记。
沃尔沃是此次赛事的首席战略合作伙伴,并提供了十几部XC90作为工作用车。参赛的清华EMBA及部分合作伙伴,分成竞赛组和体验组,在17-19日的三天时间内,完成了60公里的徒步越野。整个赛程大致为:纵贯焉支山、横穿山丹军马场、越野祁连山麓,是体力、智慧、团队合作的综合考验。学员们“白天行走,晚上上课”,实践了“行知中国”的主题,对大美中国和丝绸之路有了深刻体验,也体现了沃尔沃XC90“阅天地,揽格局”的内涵。

李栓科:中国打破这个界限,是从明清开始。第一个伟大的界线就是把汉中并入到了陕西,这样的话让中国最容易形成割据之国的天府之国四川再也没有地方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看看我们这几年,我们把经济实力上升最快的重庆从四川扒开,中国所有的行政变化最后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地方诸侯实力的增长对中央王朝的危害,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子。

甘肃在其中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个是我们中国南北分割线,甘肃的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甘肃的GDP以及在中国版图中的地位除了地缘制衡的价值之外,我们看看农业、牧业、经济哪一块在中国可以拿的出手?甘肃自己嘲笑我们自己说敦煌、《读者》、牛肉面,敦煌老祖宗留下来的,牛肉面享誉全国,《读者》是我们现代人创立起来一个媒体的品牌而已,甘肃就拿的出手这三样东西。

一个狭长的地带包括了三样自然气候地带,像它的东南部这些亚热带的湿润气候环境,它的西部地区是我们所在甘州、肃州,就是甘肃起源地,这个地方是干旱地区,还有我们中东部的黄土高原,这三大块地区构成了甘肃,所以说甘肃的地缘结构很有意思。甘肃怎么来的,就是得益于甘州,就是我们所在的张掖地区的甘州,我们再要往西去的九泉,再过去就是肃州,甘肃本意就是甘、肃两州,如果说没有陇南、陇东的并入,甘肃仅仅就是河西走廊这一带,这个是传统的甘肃。但是从明清开始并入了陇南,再并入了陇东,最重要的就是把对中原王朝最有压力的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西部地区能征善战的这些民族割裂开来,你看一看向西是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再到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再到蒙古高原地区的最能骑马打天下的民族,和我们汉族拿着弓箭战斗的话明显是处于很强优势的地区全部割裂开来。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是一样,甘肃兰州军区曾经作为七大军区或者是八大军区排第三位,重要的就是这个地方是最快速的运兵通道,如果任何一个地方有动乱,有不稳情绪,这个地方出兵最便捷,所以说甘肃给我们留下最重要的就是地缘的战略地位。

现在大家讲到中印对峙很厉害,如果说莫迪总理这一次耗尽心血的税制改革能过的话这个国家有希望,如果说税制改革不可以统一,这个国家没有希望。印度这个国家是一个国家几十个邦,一个邦160多个税制,中国无论怎么样,不管它合理不合理,但是税制是统一的,这就避免了地区各自为政,避免了地方政府、权贵家族对国家的威胁。

看他们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国家有几十个邦,有180多种语言,有50多种文字和各自的习惯,有100多种税务,这种国家不太可能可以形成大一统的国家。

这个是说了我们甘肃自己的地方,我想下一篇是讲到我给大家准备的主题,我们从中国的三分天下开始说起。我们说地理,像刚刚一位媒体朋友问我地理是什么,我想地理是我们一个人的素质,是构成一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说我们会读书,会认字,会说话,会清晰的情感表述,这个是我们的个人的素质,地理也是这样一个东西,比如说我们要知道刮风下雨,我们看天气有变化我们要加衣服,我们出门要带把伞,太阳暴晒多带一点水,我们要擦一点防晒霜,这些都是基本的技能,就是基本的素质。

比如说在什么季节种什么东西,什么土地可以种粮食,什么山区种什么农作物。像忽悠大家到沙漠里面植树造林一样,这个本身没有基本的地理常识,沙漠地方植树造林是一个伪命题,尽管我们也有很多人乐此不疲,甚至把它作为一个神圣的伟大事业,我认为这样子的伪科学是表现出了一个阶层或者是一个民族缺少基本的常识和素质。

为什么?因为像一个干旱地区已有的水不足以让地表常年保持草被的覆盖,草一年对水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而种上一颗树的时候,一棵树要多少的水分?这个不是这个地区可以养活的了的。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我们中国三北防护林,当时花了大概上千亿,现在大概有上万亿的人民币,最后怎么样?防护了吗?照样风沙超越防护林侵袭到内陆的地区,道理何在?曾经的草场长的很好,地区的沙化没有了,当一堆的大树进入的时候,这个大树虽然说就用一小部分水,但是这一小部分水可以养活这地表所有的草,但是种一棵树的时候树小的时候可以,树大的时候就不行了,最终种树的结果就是树的根向四方八面扩展把周边的草场的水全部吸纳过来,草都死了。最后所有的草死了,谁为它涵盖水分?那么最终大树也会倒地,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地理的常识要构成一个人的素质一样。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了不起的民族,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我们中国一般都说三,三分天下,三三得九,和三有关系的话有一堆,这个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数字,这个不是我们讲迷信,我看看我们的自然结构是一个三分的格局,我们的西部地区干旱地区,东南的季风湿润地区,还有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区,这就构成了中国基本上的地理架构。

我们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工业布局,我们的文化传承,在这三个地方都烙下了非常深的地域背景。这样子的结构不是古来就有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河西走廊地区,一个又一个的戈壁,戈壁中间嵌套着一些绿洲,绿洲套着山顶的一些积雪、冰川,实际上这个不是地球本身的样子。

当这一块土地形成的时候,我们青藏高原没有这么高,我们在珠穆朗玛峰7000多米的高度里面我们还可以发现巨大的海螺化石,这些海螺都是生长在海洋50米深海的海底,然后经过地壳的运动变化到了7、8000米,构成了世界最大的高原。

 这个过程只有3千万年的历史,而我们各位说起来我们人生就是100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而对地球来说,1千万年就是一瞬间,地球的历史是用几十亿年来衡量的。当3千万年的时候,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和现在的地中海是连为一体,是一个巨大的海,后来是两大板块碰撞抬升起了一个巨大的高原,这个巨大的高原提升起来不仅是形成了世界结构,改变了中国河流的流向,甚至是改变了中国风的方向。比如说自然风系,西风带被割裂了,在北京住的人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飞机同样的速度为什么去成都的时间和成都回北京的时间不一样,不是地球自转的问题,就是西风带的贡献。就像你去欧洲,去的时间和回来的时间一定有差异,为什么差一个多小时,不是飞机飞的快,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机型,是西风带带来的结果,这个西风带到了中国就一分为二,青藏高原太高了就割裂为两支,一支是绕过青藏高原的南部,从这边绕过来到了西藏的坡麓地带,所以坡麓是世界同纬度上唯一拥有原始丛林的地方。它的北支绕过来到了这个地方,就把新疆、河西走廊、内蒙、陕西、宁夏、甘肃一部分变成了半干旱地区。

这个地方原来也是鱼米之乡,也是水草丰茂的,你们去新疆的魔鬼城看一看,你们想过吗,那么高大的魔鬼城,那么厚的岩石的堆积要多深的水、多大的湖,当年的西部地区就是这样子。

如果这一次大家有时间可以去张掖的彩丘看看彩丘的地貌,彩丘的地貌怎么样?也是湖泊里面堆积的,那么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湖有多大,水有多深。现在的水哪去了?就是因为青藏高原抬升了,改变了整个风带,改变了降水的结构,不仅是改变了地球,也彻底了颠覆了结构。

它形成了巨大的高原,曾经的鱼米之乡,曾经富饶,曾经在北回归线地带的,曾经和现在江南一样的地方变成了现在寒冷、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西北地区鱼米之乡变成了干旱地区,但是换来了什么?换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全世界唯一的鱼米之乡。

大家打开地图看一下,在世界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沙漠,在回归线附近没有绿洲,你看看美国地区,看看南美墨西哥连片的这些沙漠,看看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都全在这个地带,为什么上帝对我们中国这么好,在长江中上游本来应该成为沙漠的地方变成了鱼米之乡?就在于地球的变化颠覆、改变了整个地球的地表结构,颠覆了我们已有的一切。为我们中国三分天下造成了最根本的理由,所以我们看到的戈壁沙漠,我们要想到这样子的沙漠也有曾经的辉煌,现在很荒凉,可能是曾经很辉煌。而我们曾经很辉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一片荒芜,你翻开它的考古历史看看就知道这个就是几千万年的时间,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改变就是1200万年,1200万年之前也是寸草不生,甚至比这的景象还要凄惨。

看看沙漠里面有很美好的东西,它并没有那么的恐怖,你可以追溯它的历史,回首它的变化。这个是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些沙漠的形态,我想这个地方旅行多了可以看到很多这种东西。

沙漠不仅是为我们构成了地球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荒凉的景观,沙漠地区也为整个地球表面的改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有一个置换的效应,就是曾经一个鱼米之乡,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的鱼米之乡。重要的就是沙漠地区细小的沙尘东移以后,这里的沙尘落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效应。比如说中国西部地区的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移动,稍微颗粒粗大一点,降落在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我们中国独有的黄土高原,这个是号称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我们先人,我们先祖在这一片地方传承了我们的文化。再细小的东西一直归到大海里面,落在像夏威夷、日本列岛这些地方,把曾经死寂一样的火山岛变成了现在生机盎然的地方,变成了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沙尘暴,想一想,夏威夷的火山现在还在喷发,有人看过16公里长的昼夜不停喷发的火山吗?那个火山的岩浆现在还在昼夜不停的往海里面注入、造陆。这个夏威夷岛形成的时间不外乎就是几百万年的时间。

如果是按照火山岩自然风化变成可以让植物生长的土壤的话,几百万年的时间不足够,所以它还是和其他新生的火山岛一样,依然是一片死寂,不可能有这样子的生机,日本列岛是更明显。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就是因为在亚洲腹地,不仅仅是中国,主体是我们中国的西北地区,就是这样子的沙尘带到了海岛上,落下来,形成了厚厚的土层,有植物生长,进而才有了外物,进而我们人类可以居住。你在什么地方可以见过人在火山岩上生存的?没有的,我只见过游客。我见过有人在洞里面住,有人在雪地里面,有在冰雪里面筑洞为生,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人在火山岩这样子的地方安家落户,这个是沙尘暴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它的源头就是在这里。

我也是一个媒体人,但是我自认为我们做的不够,因为沙尘暴有这么多的贡献,而每一次沙尘暴兴起的时候,大家都在声讨这个地球,声讨这个沙尘暴,而忘记了沙尘暴对人们的贡献,除了这个贡献以外,这个贡献离大家太远了,大家说夏威夷是美国的,日本列岛是日本的,黄土高原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的,我在北京,我在天津,我在上海,来一次沙尘暴我家里都是灰,出门灰头土脸,觉得这个和我有什么关系?因为本来人就没有统一的标准,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和我有关的。对我这个民族好,对我这个地域好的就好,对我这个地方不好就不好。


就像洪水一样,洪水冲下来把谁家房子冲了,谁家一定恼火,但是洪水过后带来那么丰饶的可以耕种的土壤,你家房子没有被毁就一定很欢迎,像尼罗河曾经那么多次的泛滥一样,所以说自然有什么属性那是错误的。

我再说一个沙尘暴对我们有利的例子,每天我们吃生猛海鲜,这些海鲜从哪里来?海里来,有人说海洋的法则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瘀泥,最底层的就是瘀泥了,但是虾米不是吃所有的瘀泥,是吃有营养价值的矿物,这个最有营养价值的矿物从哪里来?除了江河昼夜不息注入到大海里面以外,60%是沙尘暴带过去的。如果我们人类有上帝之手,可以把沙尘暴盖下去的话,世界海洋面积是占70%,我们人类住的陆地就是30%,这70%的地方的60%的营业额没有了,死寂一片,你看到海面上一定是漂着饿死的鱼虾,这样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因此自然界对我们人类来讲,我们总是极度的放大对我们有利的一面,或者说我们极度的厌恶对我们有害的一面,而没有去说一个公道,因为本来就没有公道可言,人类总是趋利,一定要追逐对自己有利,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就比方说我们下面要讲到的雾霾,生活在北京几十年的人有这样的印象,当北京70年代末,80年代初,甚至是90年代初一以贯之的有一个口号是叫做北京三大怪,其中一个就是到冬天的时候女人头巾带两遍,一遍是保暖,一个是纱巾,纱巾就是防风沙,这个不仅仅是女士带,男士的口袋也装着一条。我曾经80年代初在北京读书,骑着破自行车,男生的口袋也有,只不过我们那个是便宜货,现在没有了。而不是说现在所有北京人都富裕到出门都是四个轮子代步,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在挤地铁,挤公交,骑自行车,为什么不带纱巾了?因为北京的沙尘暴减弱了。虽然沙尘暴减弱了,但是来了以后社会舆论沸腾?因为我们的日子过好了,怎么可以让你的干干净净的别墅门口落一堆沙子,你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雾霾出来了。大家想中国的汽车发展有这么厉害?所有的雾霾是汽车造成的吗?不是。我们现在骑自行车人少了,我们当年骑自行车的人非常多,自行车的链条掉了,自己把链条弄上去,手上粘了一把油,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抓一把土搓一下,这个油没了。如果说你没有洗涤剂,你有清水这个油也洗不掉,为什么土可以把它去掉,沙尘暴可以清洁油。我们人类费了很大的力气把一样我们厌恶的东西去掉了,压下去了,减弱了,带来的你更讨厌或者说你更没有办法,或者说对你危害更大的东西。你说沙尘暴对我们的危害大还是雾霾对我们的伤害大?沙尘暴就是土而已,你看我们所有吃的东西腐烂了以后最后都是土,甚至我们说我们的肉身最终就是化为一方土而已。

雾霾呢?那是有害的化学剂,有害的有机体,这个就是人类不自量力过多的干预自然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这个地区是河西走廊,我们讲佛陀也是沿着这一条路径到中国来,我想这个是一个历史,大家可能都知道。因为我们中国汉传佛教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从这里过来,从帕米尔通过河西走廊到这里。

到了张掖,给大家推荐一个景点,马蹄寺石窟是值得看的,这一条路还是所谓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这一段话前面都说了,今天我知道大家很累,我就尽量的简短的让大家聊一聊,不要让大家睡着了。

    在人类干预自然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非常自大,像刚刚说了我们自卑中过度的放大了人的能力,或者说我们极端的厌恶我们讨厌的东西,干预的结果真的是当我们把自然界惯有的要素摘除的时候,带来的就是自然界加倍的报复性的行为,沙尘暴到雾霾,就是这样子的逻辑。

    还有第二个事情,到了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去年就来参与这个活动的朋友们,我们说看看周边的草,看看周边的树,山顶上树越来越多了,这种在十年前没有的,它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就是全球变暖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大家说你不是在这里胡说八道吗?现在各国首脑都说要阻止全球变暖,我们要对全球变暖采取措施,我说科学无国界,自然无国界但是科学和自然有民族,有地域划分的。如果大家都是无私的,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的专利,为什么人家不卖给我们发动机,为什么不把航母的弹射装置卖给我们,说科学无国界,应该给我们,没有的事,面对自然也是一样,你说自然是人类共有的,为什么我们到美国去开采石油就不行,人家还要在我们南海开采石油,自然界同样是这样子的逻辑。全球变暖也是一样,至少说我们有一部分的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福利,中国人没有理由是大声疾呼的反对全球变暖,为什么?我们看看我们中国。

刚刚我们说中国三分天下,西部干旱地区占据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有三分之一是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到三分之一的东部平原地区养育了这么多的人口,支撑了国家的发展。西部山区也有很平坦的土地,最重要的阻碍发展的因素就是缺水,全球变暖对中国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温度上升了,我们夏季的时候副热带高压更高,因为我们中国的降水主要是来自于太平洋,副高上升的很高,夏季风可以翻山越岭越过中部丛山峻岭的阻碍,可以向西大量的推动。这个向西最大推动了500公里,我们说我们之前东西分界线最重要就是夏季风降水不可以越过的地带,就是东部的瑷珲到云的腾冲,这一条直线基本上就划分了中国的东西分界线,自然的界限也是这样子,也就是夏季风基本上过不去的地带。现在看看夏季的降水可以到达这个地方了,这两年最明显就是这个地方有降水这么多了,所以我们随便看看周边的曾经的荒漠,戈壁滩上长出了这么多的绿草,甚至有一些矮的灌木丛,看看有一些山上有一些树也自然长起来了。大家如果走青藏线就可以再看一下,在十年前基本上看不见有草,那个地方不是人种树种草种出来的,是因为降水增多了自然界自我恢复的,从这个因素来说,全球变暖带来的降水增多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好处。

第一是我们的降水面积、干旱区的面积缩小了,使我们可耕种的土地增加了,第二是我们每年的冬作物生长的季节延长了。我们东北地区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更耕种的季节都扩大了。单位面积农田的产出量肯定是增长了,这个对中国来讲不一定是坏事。当然它带来了对于沿海城市的危害,威胁。我们要看到以前人类面对20米高的海啸人类是无能为力,现在20米海啸对沿海城市来说哪一个城市会作为警报发动?不可能有,因为我们人类可以建50米、60米的高坝,倒退100年,人类没有这个本事,没有这个能力,现在有了,所以我想这样一些话题有科学的原因,背后也有一些伦理的原因,就是自然伦理。

因为环境是一个伦理问题,环境不仅仅是政治和科学,还有伦理的问题。我们讲环境保护的标准,你在大城市制定的标准拿到乡村里面要强制执行这个是有悖于伦理,有问题。这个就是像穿衣一样,为什么你穿大名牌我穿普通牌子,我也穿衣服,我也保暖了,因为我自己的经济水平在这里。我们不能说坐在这里听课的人都是必须要穿什么品牌的人,这有道理吗?肯定没有,反之我们想想为什么我们拿一个统一的环境标准要求全国人民做到?这个是很难的。

如果这样子的标准可以执行,反过来说,因为科学要证实和证伪,那么证伪的逻辑就是上清华EMBA的人必须穿什么衣服才可以来,不然不能来,这个可以吗?肯定不可以。所以谈到环保问题,我觉得有很多伦理上的问题要考虑。

中国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在横断山脉就是所谓的反向自然地带,因为太阳的照射,地球所有的能量来源和地球所有的变化都根植于太阳,没有太阳的话地球的自转、公转就不可能产生四季的变化,因为有了这样子的热量在地表的分配形成了自然的地带,我们从赤道、热带一直到两极点到这样一些寸草不生的荒漠地带,这个是一个自然的分界。

    在中国有一个奇特就是青藏高原,在自然空气里面,海拔上升1千米温度下降4度,这个4度很厉害,4度有的时候很厉害,大家开车就明白了,外面的温度30多度热的不行,车里面也是这个温度可以受得了吗?肯定不行,开个空调开到25度左右就觉得很舒服,这个就是4度的差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比如说北京海拔50米,上海平均海拔11米,和这些地方比起来温度差了多少?要差十几度的温度差异,这个差异就很大。所以在中国还有一个垂直地带性,就是青藏高原随着海拔的升高,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大家去某些山区旅行会知道一路阅一年,一路过四季,你在山顶下穿着短袖,到山顶上要穿厚的羽绒服,就是这样子的道理。在中国还有一块地区就是横断山脉就是反向自然地带。除了我们说水平地带就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差异,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垂直的变化差异以外,在中国的横断山脉正好是反过来。横断山脉各位有去过吗?比如说走滇藏线,川藏线,你都会经过那个地带,那个地带自然结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当然它的树木也是倒着长,我们讲树木一般是要靠近水,我们所在的地方之所以没有丛林甚至说树木很稀少就是因为降水太少了。

土地要够厚,它的日照一定要充足,缺什么?缺水,在横断山脉树不是靠近河边长的,越靠近水边比如说金沙江,澜沧江,潞江,在那个峡谷里面越靠近河面的地方越干旱,越寸草不生,离河越远的地方,越高的地方才可以长出树木,这个反向地带是中国独有的,大家有时间一定要看一下。

我们正常人是从脚往头慢慢的长,它是反过来长,很奇特。比如说你们看到太阳,今天的落日就是像倒着落日一样,就是从云层掉到海里面,是反过来长,这些自然现象很有意思。

在中国横断山脉因为是风向的变化,就导致了这样一些完全不同的景象。中国还有很多的自然现象,还有就是所谓的冰火余生,当时我们在可可西里拍到这个照片,这个是可可西里最核心的布喀达坂峰,这个冰川的厚度大概是有100多米厚,这个冰川存在至少有2.4万年,就在这个冰川里面有沸泉喷出,这个火山的沸泉昼夜不停的喷出,在我们基本的常识里面冰火不共生的,像能把水都变成水蒸气,这个喷出岩浆的温度都是几百度,上千度,居然可以从这个冰川里面这么喷射而出。而冰的温度就是差不多在0度左右就开始溶化,这样一个自然界是存在的。

在自然界你行走的多会遇到很多有悖于我们常识一些东西。除了这个以外我们正常说鸟要住在草丛,要住在树上,在青藏高原里面就是鸟鼠同窝,鸟住在老鼠洞里面,这几年随着青藏铁路的修通,游客的增加,这样子的自然现象看起来困难一点,在20年前你要在青藏公路沿线走的话随处可以看的见鸟和老鼠在一个洞里面共生。它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老鼠的牙齿再坚硬,到了冬天地表冻成钢板一块的时候它也啃不动草,它的食物来源怎么办,而到了冬天,鸟面临一个困境就是飞的再远,夏天可以住在草丛里面,躲在石头的缝隙里面,到了冬天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它保暖,它要冻死,去哪里?那么就变成了鸟鼠共生。到了10月前后,老鼠把他们家的洞口开的很大,让鸟可以进的来,鸟回来回报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远处弄一些干草回来,那么一个不会被饿死,一个不会被冻死,这样子的共生现象在自然界有很多,这个是高原特殊的地方。大家看一下就可以了。

这个就是在张掖的彩丘,也是很漂亮。

还有和大家说一下冰川之美,我们现在面对的祁连山很快会修成中国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国家有秦岭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个应该是第三个或者是第四个非常大的国家公园。在这个里面最重要就是除了大家会看到戈壁、荒漠、绿洲、高山的冰雪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块就是高山的景观,这种高山景观具有一些涵养水源的意义,还具备了一些观赏的价值。

    冰雪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没有作为我们赏美一部分,像我们说中国美景在哪里,我们说中国的美山就是徐霞客老先生说的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是集满中国大山之美,五岳也是代表了中国赏山的标准,那个话在明代是对的,他一个人骑着小毛驴穷极一生就走了那几个地方,我们现在大家是日行千里,开你的车十天时间可以做到他一辈子做到的事情,但是他用心记录了每一天的所见所闻,记住了每一步的变化。正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们受到了交通工具、自己行走的影响,所以高山和冰雪没有纳入到中国传统赏美的范畴中,而我们现在日行千里,我们再漠视这样子的景观是我们自己太懒惰了。

看看中国有很多的高山高原,高山的冰川结构非常的漂亮,祁连山透明梦柯冰川,是世界级的景观。

水在高处流,恐怕只有在中国看得见,在高山湖泊里面,我们讲水往低处流是常识,但是水在高处流,水顶在我们脑袋顶上,这个也是我们一些特色。我把片子给大家看一下。

盐湖,大家每天都吃盐,我还和一些人说你走的太多,出汗太多,要吃一口盐,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大家去柴达木盆地看一下万丈盐桥,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公路通过盐修起来的。这个公路的修补都是要挖一壶卤水,把卤水灌上去,卤水一蒸发以后地面就变得很平坦,这个有180多公里长,柴达木的盐桥大家要去看一下。

 柴达木盐桥形成的公路也是进藏很重要一条路,我们能越过几百公里宽的湖面不用靠我们传统的造桥。我们现在造跨海大桥,河上面搭桥都是用钢筋混凝土造的,而柴达木这一条公路就是用盐造的,就是用湖里面产的盐造出这么一条路,很精采,盐本身也是很漂亮。我们大家去看一下像柴达木的茶卡盐湖,还有一些佛塔一样的盐塔,非常的棒,它基本上以边上3.3米6边形为底座,每上升一个台阶少30%,大概会形成9层和自然界一样的和佛塔一样的漂浮在湖面上,非常的壮观。

以前他们都是开采盐,我记得从去年开始认为开采盐开采了很多亏了很多,最后是变成了一个旅游景区就让他们变得大红大紫,因为开采下来花那么多的成本,还亏钱,不如让大家去看看湖面飘浮的一个一个的佛塔。好多盐的景观,他们现在已经不怎么开采了。

山之美,这个刚刚谈过了,这里也有很多很好的山,很漂亮。

虫草,你们爱吃的东西。自然界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走不见是很难信的。比如说我没有看见过种黄金,或者说没有在野外看到黄金自然浮现这么一个过程,我也不相信可以种黄金,就是黄金可以种出来。像一个古老的故事,维人传说说有一个老爷为富不仁,老对他的长工克扣,所以来了一个阿里巴巴大叔,阿里巴巴大叔骗他说今天拿一个金币,明天变成两个,说是种出来的。第二天是两个变成四个,说还是种出来的,那个老爷很狡猾一直不相信,等到10几个的时候就相信了,但是觉得速度太慢了说两个变四个太慢了,说我给你1万个给你种,结果他背着就跑了。这个故事我们听着是一个斗智斗勇的故事,是对付为富不仁大家会喝采的故事,但是自然界有黄金种出来的规律。

 在青藏高原,在西部阿尔金山这一类地区,基本上每16年有一个巨大的浮现规律,就是黄金自然浮现,自然产生的一个过程。

比方说你要在沙金里面放一个金戒指,大概16年以后会变成20公斤大的一个狗头金,狗头金是20公斤重。我都听到下面的惊叹声,这个就像我曾经在大学里面和大学毕业生说我的励志故事,我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就说这个,说完以后很多人说20公斤的黄金要多少钱,甚至我一辈子赚不到,我问他,16年你才得到,然后每个人眼睛放亮说怎么得到,说16年时间,你先花1千块,200块,100块买一个金戒指,16年要守着种子不要被人家偷走,你能花16个365天24小时在那里守着吗,你守着以后你16年之后会成为20公斤黄金的拥有者,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几个人说话了,为什么?面对繁华盛世的时候,谁会放弃眼前的盛世而面对一个遥远的黄金梦付出他自己所有的青春?没有几个人愿意舍弃的。但是他们愿意在这个城市里面碌碌无为,当然只是看到别人成功,就是别人得到以财富为代表成功的时候他们就是赞叹。

自然界种黄金的故事很多,但是自然界给了我们许许多多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东西,比如说遍地玛瑙,在中国有很多玛瑙滩,这个地方是遍地都是玛瑙。当我第一次20多年前去看到我真的是震惊了,我从书本上或者在自然界看到过人工开采出来的玛瑙矿,比如说湖北的枝江,内蒙的多隆这个是有玛瑙矿卖,是人工开采的。但是当自然界遍地都是玛瑙,这个只有在西北戈壁滩上才有,丰富且精采。

看看埃尔金,除了我们知道的藏牦牛和藏野驴之外,埃尔金地区也有和桂林漓江一样的景色,我们当年考察队看到了钟乳石这样子的东西在地下的洞穴,高达百米破损的石笋的时候,至少说它曾经和桂林漓江一样,就是因为青藏高原的抬升改变了中国的环境的结构,三分天下,让这样子的胜景一去不复返。

有时间大家可以去走走看看。这些路你们可能都走过,有看过吗?黄土高原肯定走过,你们走路是一方面,看山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全球的山是往上长,而黄土高原的山是往下长的,因为你到黄土高原问人家山在哪里,人家说你要低头看,这个就是头,你要平着看是看不到山,因为黄土高原所有的路在塬、梁、峁的顶部走的,水在下面,所以说山在哪里?你要往下看才可以发现山。

喜马拉雅,好看的有五道沟,很漂亮。

李栓科:你看看脚下的土地,你看看地球上的蚂蚁、蟑螂和人类的斗争历史很久,和人类的斗争很多年依然存在,可是我们每一脚踩下去,可能底下会踩死几只蚂蚁,大家说几十亿人把蚂蚁踩绝了吗?没有,所以说蚂蚁很厉害。

看看自然界也很厉害,人对什么地方影响最大?对我们家门口一亩三分地影响最大,我刚刚到北京的时候,在北师大上学,尤其是到了夏天,那个操场周边都是大粪,大家捂着鼻子在操场上跑步,因为都是大粪的味道。现在呢?北京六环之外都是郁郁葱葱,人太厉害了,把北京翻了好几遍,觉得人很厉害。但是人不厉害,不厉害在于我们翻的地方才多大的面积?地球算100单位的面积,人类居住在30%,70%是海洋,30%中有一部分是像南北极这样子的冰雪地区,真正30%陆地上有人居住是30%的地方才是我们这种的。我们反过来算一个数学的账,我们人对地球的影响可以有多大?有人说弄那么多的原子弹会把地球毁灭多少次,其实地球没有毁灭,我们把自己弄死了。苍蝇、蟑螂、蚂蚁依然存在。看一看所谓的长崎、广岛留下的是什么东西?人类假如没有的话,蟑螂、老鼠依然存在。

 所以你问我这个问题是说我们在有限范围内干涉有限的自然是算一个辩证的逻辑,但是从广域的自然来讲,从几十亿年以来自然的演进过程来讲,人类干预的力量,人类的作用非常非常有限。就像是说我们人类的活动导致地球变暖,我们人类努力不让地球变暖,这个是不符合逻辑。我们只能说减少城市的热导效应,北京的城里面很热,人口密度大,你到郊区一走就温度降了很多,我们人类只是能做这些事情。你说让地球降温?根本做不到,怎么可能。

地球南极1400万平方公里有巨大反射镜调解地球温度的变化,人没有太大的作用,人的作用太有限了。我们几十亿人,一个挨一个站可以站1400万平方公里吗?肯定没有,算算账就可以算出来。一人吐一口气让地球热,每个人扇一把扇子让地球降温,这个就是弱智的方法,所以说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们要警惕。

像我们家门口的河,你家门口的湖不要把它挖了,不要把它怎么样了,是一个有限的方法。

提问:我想问一下,夏朝文物没有实物,有一些说法说夏朝可能存在,有没有一些类似的历史痕迹?

李栓科:这个还真没有,这个真的没有看见过,我们留下的故事就是那个年代的大禹治水,几过家门也不入。科学家推演想象它可以存在的理由就是在4千多年前的时候,全球都在发大水,你看圣经里面记录的,包括我们自己大禹治水的传说都是在那个时期。那个时期在全球不同的地区留下了庞大的洪水泛滥的事,在欧洲地区、黄土高原地区都一样,所以说科学家只能以有限的知识来推测说在那个时期全球范围内有一次温度比较高,降雨比较丰沛,然后发大水的时期。那个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夏朝,像有形的物件或者说文字形容都没有。在贺兰山发现的,有人觉得是夏朝的,我觉得没有那么长时间。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看看在贺兰山,我们解放初修建钢筋混凝土的东西经过几十年自然风化成什么样子了,假如是几千年前的祖先在那里刻了这么一点东西,几千年了还会保存下来吗?不可能的,自然界的逻辑都是一样的。我们解放初靠人工修了那么坚固的东西都被风化了,那个比当地的变质岩抗风化能力都强,这些都风化的模模糊糊了,几千年的东西可以存在吗?

我现在看一些报道,这几年在贺兰山发现了夏朝这个那个东西,这个不是西夏王朝,是你讲的那个夏朝,我觉得那个东西是不靠谱的,至少是不符合逻辑。为什么同样在自然界那个几千年保持了那么清晰,这个几十年都没有了,合理吗?道理是讲不通的。谢谢。

欢迎加入车聚网读者微信群: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com,并注明“我要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或加入QQ群:383683141。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作者:李栓科

本文链接: https://www.autoju.com/2017/08/31/204109/

文章标签: 中国地理  李栓科  甘肃  

版权属于: 车聚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0 您已经顶过了!
收藏
分享到: 李栓科行知课堂:多彩的中国,看不够的山水走不尽的长路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