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拉上百度合作自动驾驶,1+1能否大于2?|90闻
04月16日, 2018 7,549 views
引言|各取所长,各补所短。
无人驾驶似乎已经成为了人工智能时代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参与这场科技竞赛的,不仅有传统的汽车整车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还有众多的互联网巨头与初创科技公司。诸多参赛选手或是单打独斗,或是拉帮结派,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无人驾驶的真正突破。
这不,在4月9日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我国自主汽车品牌长城,与科技巨头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车辆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大数据四方面展开合作。通过互惠合作,对无人驾驶技术探索,成就传统汽车厂商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联合型巨头。
一、敌对、收购
传统汽车厂商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合作,并不一直是无人驾驶科技的主要旋律。早期的探索中,汽车厂商对科技公司的涌入略有一丝反感。
2016年,为对抗苹果、谷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的冲击,德国三大汽车巨头(宝马、戴姆勒与大众集团)便提出了合作研发路况监测系统计划,期望通过老牌厂商的联手,将科技公司请出无人驾驶探索的大门。
然而,伴随着科技巨头对无人驾驶的重视程度加深,与初创科技企业涌现势头愈发迅猛,让诸多传统汽车厂商改变了“联手架起防御长城”的观念。它们转而利用积累的原始资本,投资、收购一些新兴的、具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来壮大自己的无人驾驶科技团队。
例如2017年美国福特公司十亿美元投资Argo AI(一家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用以开发其无人驾驶系统;或是通用汽车收购Strobe(一家生产高级激光雷达传感器系统的科技公司),利用其技术降低探测系统成本等等,都是传统汽车厂商探索无人驾驶技术的新策略。
当然,目前的无人驾驶科技依然掌握在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手中。然而不成熟的汽车研发技术是其继续提升科技水平的瓶颈。换句话说,科技公司也在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因此,传统汽车厂商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关系也便应运而生了。
此时,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长城与百度刚刚达成的合作。世界范围内,这并不是这种模式下(汽车厂商与科技公司)的首例合作。例如在今年的早些时候,福特已经与叫车公司Lyft(类似于Uber,滴滴打车)达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长城与百度的合作依然值得重视。
首先是百度的无人驾驶科技水平。根据90君之前的报道(自动驾驶《脱离报告》: Weymo 和通用称王称霸,奔驰垫底|聚闻),百度美研的无人驾驶水平处于第二梯队的领先地位,这一成绩实属骄傲。
而对于百度而言,最初的无人驾驶探索合作伙伴为宝马,但这一合作关系已经在2016年末终止。之后百度选择将其APOLLO技术公开竞标,以寻求新的合作关系。在此期间,该无人驾驶科技被搭载在不同的车型上,包括奇瑞、比亚迪以及林肯,但都未有宣布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选择与长城进行合作,似乎是为其在国内的研发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
然后是长城的无人驾驶计划。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表示:“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长城汽车非常高兴能与百度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成为未来智能汽车的引领者。”目前长城公司的i-PILOT 1.0完成了超50万公里的测试,i-Pilot 2.0也已经取得了密歇根州无人驾驶路测资格。也许它能够与百度产生良好的化学效应。
二、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技术+传统汽车
从技术上来讲,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是无人驾驶技术与传统汽车的简单整合。
在这其中包含着更多的是两项科技融合为一体的理念。就像给病人添加心脏起搏器绝不单单是将一个脉冲发生器植入体内一样,汽车复杂的机械与电子系统也犹如人类的身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搭载无人驾驶科技,需要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通信系统等等的完美配合。
毕竟冷酷的机器不可能像人类一样即使身处病痛,依然可以懂得阴晴冷暖。关怀行人的事情在无人驾驶系统中的体现可能仅仅是一个很大的“惩罚”机制。汽车懂得如何去避免该项“惩罚”,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危险发生时带给人类的痛苦。
因此,传统汽车厂商与科技公司的通力合作也是极其必要的。经过多年的汽车研发积淀,传统汽车厂商能够提供无论是互联网公司、电信公司、共享出行公司都无法提供的传统汽车技术支持。而科技公司则往往具备更高的无人驾驶视角。
无论是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还是对软件的实现度评估,科技公司都能给与传统汽车厂商良好的支持。
关于这一点,我们依然可以从去年的无人驾驶脱离报告中探知一些端倪。Waymo,目前最顶尖的无人驾驶科技公司,软硬件冲突依然是导致其无人驾驶汽车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到了33%的比例。而被传统汽车企业收购的Cruise Automation,硬件冲突却仅仅占脱离比例的3%。
或许这可以体现无人驾驶技术与传统汽车适配性难度之大,即使最优异的Waymo,也没能免于该技术问题。但换个角度来想,如果Waymo某日与某汽车厂商达成了技术合作,或许该项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们再来看看长城与百度,百度无人驾驶技术目前主要的难题是“视力”不是太好——洞察偏差偏多。在这一点上,不知与长城合作展开的高精度地图研发探索是否会起到成效。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在百度与长城合作细则中,有重要的一项为“联合研发自动驾驶系统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可见两家公司的确十分重视软硬件兼容问题。如果能够实现APOLLO平台与i-POLIT平台的深度对接与一体化,将是对其无人驾驶科技的进步发展起到极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此外,两家公司的战略合作还包括:设立车辆智能网联试验示范区;共同探索共享出行方式变革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车联网领域合作。
至此,90君解释了标题中等号左边”1+1”的部分。第一个1是传统汽车厂商,第二个1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加号是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模式,结果会是“3”呢?
三、也许,真正获利的是我们
大家想想几年前,外卖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三元钱点一份黄焖鸡米饭,外送一颗皮蛋、一盒冰红茶、一瓶矿泉水并不是在做梦。各大外卖公司为了争抢客户挤破了头,而我们坐在宿舍中,办公室里,或是餐桌前笑开了花。
虽然如今竞争局势趋于平稳,外卖价格不再像过去一样美丽,但是这种快速而便捷的点单模式已经乐意被大部分平民百姓接受。它的确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大家再想想近几年,共享单车刚刚兴起的时候。不花钱骑一天车,想骑到哪骑到哪。无论是小黄车,小红车,小绿车,小蓝车,还是小电动车,大街小巷中都随处可见。一只手机骑天下,也不是什么难题。
虽然如今要收几块钱,车子也旧了一些,但是上班族也不用因为贪睡几分钟而拼了命地跑向地铁站,学生党也不必担心下课迟抵达食堂时已经没饭吃。这种单车共享出行的方式也被大部分平民百姓接受。它也的确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足够安全的共享无人驾驶汽车服务出现的时候,不花一分钱,游遍北京城、上海市,也不是什么难题。人们也不必冲向已经挤满了人的地铁车厢,更不必抱怨着不守规矩的司机带来的危险影响了。它可能也会便利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1+1=3”,传统汽车厂商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必然是互惠双赢的。它们一致的目标是为了能够给人类带来更加安全的生活与更加便利的出行体验。而这些科技成果的受众,恰恰是每一位寻常百姓。汽车的发明让人类免于受到马粪臭味的侵袭,安全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或许也能让我们不再担心飞车党们横冲直撞了。
798小结:
各取所长,各补所短。传统汽车厂商与科技公司的联手也许可以起到“1+1=3”的奇效。
当然,无论是从科学技术角度,还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无人驾驶汽车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希望合作的关系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科学技术的推进。
古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胆预测下一次重大的国内无人驾驶合作将是三家联手:传统汽车厂商,传统电信公司与打车软件公司。
欢迎加入车聚读者微信群: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1,并注明“我要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或加入QQ群:383683141。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