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自主品牌需有质更有智
12月23日, 2016 7,117 views
吉利汽车与长城汽车在今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发布新品牌,为自身品牌向上发展创造了另一片“空间”。当然,随着新品牌亮相而来的,还有更多人的质疑,即“我们还需要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吗?”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竞争者,都需要有变革的力量。无论是定位智能互联发展路线并探寻新鲜事物的LYNK&CO,还是重新定义轻奢、对消费市场洞察更深刻的WEY,都引入了新的理念。二者对改变现有汽车生产理念和消费理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仍然对新品牌有需求。
但每个品牌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对新品牌而言,在尚未得到市场认可的情况下,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扩大受众群并有效维持“粉丝”数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百度指数,笔者对两个新品牌近期的关注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LYNK&CO在10月20日上市当天的搜索指数约为16.5万次,一周之后该指数跌至1.2万次,如今基本稳定在这一数值;而WEY的数据更不理想,自11月11日媒体曝光相关消息后,11月15日才陆续有网民对该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指数在11月18日到达顶峰,为1.1万次,之后的搜索指数仅维持在1000次左右。
没有产品上市销售,是导致两大品牌关注度较低的因素之一,不过独特的精神和理念才是品牌的精髓所在。即便没有新产品做支撑,品牌依然能够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谈及诺基亚、摩托罗拉时,仍能想起这些是自己曾经用过的手机品牌,并对某些产品津津乐道;这也是为什么DS、宝沃得以重生的原因。所以在品牌问世初期,不仅需要对品牌价值、理念进行传播,更应该将其视为贯穿品牌全生命周期的一项任务。
虽然理念是品牌发展的核心,但作为品牌传播的载体,产品是消费者认识品牌最直观的方式。所以第一款产品在市场中留给消费者的印象,甚至可以决定品牌今后发展的轨迹,这也是对新品牌最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新品牌的产品不仅要有“质”,更要有“智”。
无论何时,产品的质量都是品牌信誉和企业生存的根本,在这方面自主车企已取得了长足进步。J.D.Power发布的2016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再创历史新低,两者的问题数差距从2015年的22个PP100(每100辆车的问题数)下降到14个PP100,为此J.D.Power将自主品牌新车质量追平国际品牌的预期年限提前。可见,新品牌的首款产品质量必须过硬,尽可能缩小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要想让新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智”显得更为重要。当人们认为“我们不再需要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现有产品同质化过高的原因。若新车型能够改变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认知,让人们获得耳目一新的用车体验,笔者认为,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产品。所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打造独具个性的新产品,是新品牌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在汽车设计上进行“头脑风暴”,还需要对技术有足够的积累。
事实上,大众汽车为新品牌提供了参考范本:2008年,大众汽车在华销量为102.4万辆,当其为旗下产品应用“TSI+DSG”动力技术后,2009年在华销量升至140万辆,同比增长36.7%;2012年,日系让出国外品牌在华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大众成功上位。
事实上,创立新品牌的风险远高于在现有品牌框架下发展高端产品,它不仅需要长时间树立品牌形象,也需要不断进行资金投入以维持研发和市场布局。但往往高风险会有高回报,新品牌一旦得到消费者认可,其对于母公司在品牌力以及经济效益方面都有更强的提升作用。笔者希望看到自主品牌取得更大的进步,但自主“向上”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自主新品牌的发展更需稳健前行。
欢迎加入车聚网读者微信群: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com,并注明“我要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或加入QQ群:383683141。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