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本田销量“光环”之下?思铭,理念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8月2日,本田中国发布了本田品牌以及合资公司自主品牌2016年7月的终端汽车销量数据(见”附件“),数据显示,7月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终端共销售10.2万辆,同比增39.5%。这也是自今年3月起,本田两大合资企业同比增幅最大一个月。

其中,广汽本田7月终端销量5.13万辆,同比增长21.2%;而东本更是不甘落后,以单月终端销量5.06万辆,同比增幅64.6%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在本田晒完7月在华终端销量的“光荣榜”后,记者发现光环之下也难藏“阴影”:7月,东风本田思(CIIMO)车型单月销量181辆,而广汽本田旗下理念S1仅售出272辆。相比于本田热门车型全新一代思域(CIVIC)同比翻三番式的增长,两款车型销量可谓惨淡,不禁让人疑虑是否已临退市边缘。

  理念3个月产量为“0” 思铭销量低迷

据了解,思铭与理念分别属于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的自主品牌,也就是俗称“合资自主”,因此车标并未使用本田的标志。东本于2011年发布了旗下的自主品牌标识及首款车型—思铭,并于2012年4月正式将其推向市场,而广本更是早于 2011年就推出了理念S1车型。但时至今日,两大合资自主品牌旗下再无“新丁”。

  

  

从具体产销数字来看,今年前7个月,广汽本田理念S1累计销量4426,月均销量为632辆。而东风本田思铭1-7月累计销量1158辆,月平均销量保持在165辆左右。与此同时,理念在今年1-3月的产量为0,而思铭自6月开始产量数字就神秘“缺席”乘联会产销数据表格。

未停产但已转为“订单”销售

面对如此惨淡的销量和“奇诡”的产量数据,理念与思铭是否已经“名存实亡”?

为此,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东风本田公关系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思铭属正常销售状态中,并未停产,但是已经转换为订单式的销售模式。“东本是按照现有的良性节奏发展,由于产能有限,不可能将生产力过多放在思铭上。”

关于思铭已转为“订单式”销售模式的说法也得到了上海东风本田汽车经销商的确认,销售王女士告诉记者,思铭在半年前还有现车销售,但现在都没有现货需要预定。“普遍来说顾客需要预定2到3个月,但现在的情况是就算订我们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订到。”而记者在咨询上海地区广汽本田经销商时,也得到了理念S1并未停产的说法。但据该销售表示,上海地区已于半年前就开始不再销售这款车型,如果客户要预定,可以尝试去二三线城市咨询。

合资自主走向“终结”?

同属于第一批推出自主品牌的合资车企,东本与广本当时“风风光光”推出的思铭与理念为何黯然神伤?

此前,澎湃新闻曾在报道《这些合资自主品牌新车为何难产?》中指出,合资车企争先恐后推出自主品牌背后的政策驱动因素:政府曾以合资车企是否有自主品牌作为合资车企继续扩产的条件,从而“迫使”中外合资企业里外方向中方输出技术。

  

“当时推出合资自主都是为了迎合政策,本田自己也知道不会长久,而在政策红利退潮之后,理念和思铭也就相应完成了历史使命。” 汽车分析师封士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品上来讲,这两款车型技术平台老旧,缺乏竞争力,在消费市场逐步趋向理性的同时,一定会被市场淘汰。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东本,广本本身就没有把太多重心放在自主品牌的发展上。同时,合资车企欠缺自主改进能力,新品推出的速度慢,产品线过于单一。

“本田必须有勇气壮士断腕,彻底将其停产,而不是打马虎眼继续拿跟不上时代的产品搪塞消费者。”封士明表示。

继东本广本之后,合资自主品牌曾如“雨后春笋”,比如东风日产“启辰”、华晨宝马“之诺”、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本田“思铭”、北京现代“首望”、一汽大众“开利”、一汽丰田“朗世”、广汽丰田“领志”等等,但这其中鲜有成功案例,甚至有品牌一度难产至今,东本思铭与广本理念或许只是其中“缩影”,或者更如同“前车之鉴”。

  附件:本田品牌以及合资公司自主品牌2016年7月的终端汽车销量数据表格

  

  

欢迎加入车聚网读者微信群: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com,并注明“我要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或加入QQ群:383683141。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本文链接: https://www.autoju.com/2016/08/08/99986/

文章标签: 思铭  本田汽车  汽车销量  

版权属于: 澎湃汽车圈-转载请标明出处

0 您已经顶过了!
收藏
分享到: 藏于本田销量“光环”之下?思铭,理念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