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为何倚重SUV而冷落轿车?丨聚论
12月25日, 2015 7,507 views
【引言】SUV风生水起的背后,中国品牌的轿车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翻看国内汽车月销量榜,在过去的11个月的SUV销量排行前20席位中,中国品牌车型多达10款,占据SUV前20排行中的50%。
其中长城哈弗H6雄踞榜首已是常态,今年累计销售33万余辆,月均3万辆以上,让途观、别克昂科威、CR-V等合资神车均无法望其项背。
而轿车方面却是另外一副景象,排行前20的销量席位上,中国品牌车型仅有吉利帝豪EC7和长安逸动两款,仅占据前20销量排行中10%的席位。
中国品牌轿车销量最高的EC7今年1-11月累计销量也仅仅182735辆,和朗逸相差近15万辆,和哈弗H6也相差了近15万辆。要知道中国品牌轿车款数可比SUV要多,但销量却反差如此之多,令人摸不着头脑。
事出反常则为妖,我们就来掰扯掰扯中国品牌轿车为何备受冷落。
一、高和大,带来无法抗拒的实用性
空间大和离地间隙高,是SUV两个最突出的特点,这两个极具实用性的特点戳中了不少人的用车诉求。空间大,不但乘坐起来宽敞、头部空间阔绰,放倒后排形成的巨大空间又方便小企业主拉货。想想年关将至,你是不是也需要一辆后面放满礼品的SUV走亲访友拜访领导长辈呢?
高离地间隙更是实用,尤其对三线及以下城市甚至农村的用户来说,过沟过坎上山下乡,离地间隙小怎么吃得开?即便是在城市里面,人们除了假期郊游踏青,SUV可以轻松开上马路牙子也是一个不错的卖点,何况还有反复修建,参差不齐的市政道路。
至于SUV的油耗问题,我想说两点:第一,当下SUV几乎都是诞生于轿车平台,和有独立大梁整体桥悬挂的越野车有本质区别,比如东风日产奇骏,车重不足1.5吨,2.0升CVT两驱型的工信部油耗仅百公里7.1升,经济型很好的说。中国品牌方面也做的不错,2.0手动两驱版的长安CS75 工信部油耗为百公里8.1升,和1.6升逸动的百公里6.5升的成绩相比,并不高;其二,对大多数人来说,油耗真的是排在第一位的买车诉求吗?在SUV车型高离地间隙和大空间面前,许多车主告诉我百公里多付出一两升的油耗其实影响不大。
二、SUV的“高档感”给车主带来优越感
消费心理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因为它不仅仅是从实用性出发,且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从众性。我们继续从SUV的“大”和“高”两个特点来说。总体上车的尺寸和档次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人们潜意识里就形成了“大的比小的高档”的观念。因此,和长度相近的轿车相比,块头更大的SUV更容易给人档次高的感觉。
“SUV高档”的观念更是有历史原因的。国人接触汽车这个工业产品的时间不长,改革开放后各式各样的汽车才开始被国人深度接触。轿车款式多得很,从东欧的波罗乃兹、斯柯达,国产的夏利、富康、捷达,到奥迪、丰田皇冠、奔驰S等高中低档有的是可选。
而SUV的前身越野车可不是这样,除了苏联嘎斯、北京吉普2020这种越野车,丰田陆地巡洋舰、三菱帕杰罗、大切诺基甚至小切诺基可都是价格昂贵。人们不一定认识这车,但一看是越野车,那肯定便宜不了。
后来的CR-V、奇骏、途观等也高于自家中型车的价格。所以“SUV高档”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几年之前CR-V等合资SUV价格都是20万以上,而价格下探到20万以内那是近两年整体价格下调和小型SUV出现的事了。
因此,对于价格敏感却又好面子的买家们来说,同样预算下买辆SUV显然更能令人“艳羡”,对广大不太懂车的人也更有杀伤力,开出去也不会露怯。再加上SUV高大的造型给人以结实、安全的印象,诸多女性反而更喜欢SUV,原因嘛,和选高个子男生同理。
三、中国品牌SUV无“口碑负资产”
理解了为什么国人钟爱SUV,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品牌SUV会火了,毕竟在全球SUV受捧的大背景下,只要产品没有大问题基本都不愁销量,就像雷军语“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而和整体不景气的中国品牌轿车相比,中国品牌SUV还是有更多的利好因素的。
首先就是中国品牌SUV没有“口碑负资产”。记得小C的一位老师也是业界著名的分析师曾说过,“我们现在对中国品牌的印象都是他们5年前的产品形象”。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比如即便奇瑞艾瑞泽系列轿车工艺、性能都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好多人还会因为“旗云质量差”而拒绝去看看艾瑞泽。
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中国品牌,造车也不过十几年,当年质量低下的轿车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就形成了今日的“口碑负资产”。而当下正红的几款中国品牌SUV都是近作,他们并没有前代车型的恶劣口碑,因此“没有坏消息就是好消息”。而积累了十年的中国品牌们的新车无论是工艺还是质量都有了不小的提升,不在给人粗制滥造的感觉。这是中国品牌SUV相比轿车最大的优势。
▲ 长安CS75平整的后排中央位置
其次,块头更大的SUV能绕开部分人机工程设计能力不佳等问题,因为SUV车型空间上相比轿车大,更容易掩盖中国品牌在空间设计上劣势。比如,同样是紧凑型轿车,中国品牌可能经验不够丰富,后排地板做不平,储物空间设计不够巧妙,座椅高度和角度设计不够合理影响头部腿部空间,有限的空间内就让这些问题分外凸出。而SUV由于整体空间大,尤其是头部空间宽裕,就让这些问题淡化,中国品牌也就能扬长避短,给销售人员减少尴尬。
四、没有合资对手的市场
说完了产品、买家的消费心理,终归要聊到价格上来。这个方面最好理解,中国品牌SUV就是便宜。主流的哈弗H6、宝骏560、长安CS75等,车长至少4.5米,都属于紧凑级SUV,主力车型价格也都在10-15万元,北汽幻速H2、江淮瑞风S3等价格都不到十万元,而合资品牌的紧凑型SUV都不会低于15万元(老车不算)。
相比之下,手里预算不足15万,又想买一辆能兼顾家用的紧凑型SUV,非中国品牌不可。而中国品牌轿车就没这么幸运,紧凑型车、小型车市场厮杀的非常激烈,新捷达、威驰、锋范甚至赛欧等合资车型早已侵入了10万以下这片曾经的中国品牌大本营,这里不仅不是蓝海,早已变成血海了。
而从厂商角度来说,生产什么车型无关信仰,完全是利益驱动。一方面,SUV车型利润率高是事实,以合资品牌诞生于轿车平台的紧凑型SUV为例,成本比轿车高出一成,利润率却高出三成,那厂家当然乐意生产SUV车型。另一方面,如同打游戏大号废了就重新练个小号,既然做轿车费力不讨好,那为啥不把有限的研发、产能、广告资源分配给火热的SUV车型先赚一笔呢,就像长城曾经声明“集中精力发力SUV,暂缓轿车业务”一样。这也导致了轿车进入“卖不动——没动力研发改进——更卖不动”的恶性循环之中。
总之,中国品牌厂商更爱SUV这片没有合资对手的蓝海,这里也似乎暂时还是中国品牌厂商的避风港湾。
车聚小结:
俗话说,存在即合理。
从目前中国消费者的角度看,购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有面儿”的思想,很多人为了面子去买那些用不着的配置,比如屡屡被座套包起来的真皮座椅。小C小时候,家里有辆4000元力帆弯梁摩托车,而邻居家是辆8000元的豪爵钻豹,每每骑出去邻居都是满面红光。没过几年后汽车就开进家里了,摩托车只是单纯的代步工具,大家也不会因为谁的摩托车贵一点而再有优越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在对汽车的态度就如同摩托车的潮起潮落,等全民汽车时代的到来,攀比炫耀的风气自然消散了。
SUV车型在中国、美国市场的热销,其实是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各国的道路情况等因素相关的。所以,我们不应单纯否定SUV的热销。同时,即便轿车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能够造出更多像吉利帝豪、长安逸动这样的精品车型,并在品质方面上一台阶。在消费理念越发成熟后,相信还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去选择轿车。
欢迎加入车聚网读者微信群: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com,并注明“我要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或加入QQ群:383683141。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