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军:专车还能走多远?|聚焦
09月24日, 2015 7,233 views
【引言】近日,各大媒体发布消息称,备受关注的“专车办法”即将出台。那么,专车和出租车该如何定位?能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吗?
随着《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渐渐浮出水面,未来专车市场预计会有重大变化。
有消息人士指出,该《办法》的核心是:专车的管控权、定价权均由地方政府掌控;专车的属性将变更为营运车辆,要求持证上岗、八年报废;顺风车服务将界定为非法。
一、专车设限八年将导致三输
专车的出现是职能部门的对于出租车的定位偏差,随即应运而生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专车的出现也是时代的进步。
目前各大城市道路的拥堵情况,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之所以认为私家专车不能专职而只能兼职,是因为这一点的性质转变会增加道路使用率。
专车是共享经济,不是让专车覆盖出租车,而是让专车实现补充运能。然而,政府职能部门不能让专车喧宾夺主,应该对私家专车进行业务数量上的限制。例如,限定兼职私家专车每天甚至每月的运营次数等。
然而,政府如果按照专车八年运营时间设限,将会造成三输局面:一方面打击了专车司机加入共享经济的热情;同时将造成专车对于交通运力补充不足,直接影响乘客出行;专车加入的数量不多,也势必影响《办法》规定的地方政府收益。
所以,请职能部门对专车仁慈一些,让兼职专车继续发挥解决高峰供需矛盾的作用,而并非覆盖出租车维系。
二、出租车行业已夭折?
站在乘客的角度看,按照当前的价格体系,出门打一辆普通出租车,和通过APP预约一辆帕萨特,所需花费差异并不大。
一个现实是,出租车司机也并未挣到多少。毫不客气地说,出租车司机仍旧维持着15年前的收入水平。考虑到物价因素,实际上出租车司机的生活水平在下降。
而即便是屡次奖励缩水后,工作更为轻松自由的专车司机收入还是可以媲美出租车司机的。在更高档的乘坐体验后,专车理念不是为乘客提供服务,而是乘客购买服务,是享受不是忍受。
因此,有不少出租车司机改行做了专车司机。
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专车的出现,不仅是“抢了饭碗”那么简单,更是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体系的冲击和改变。
三、专车与出租车,应如何定位?
或许大家现在已经对于“打的”习以为常了。实际上,出租车原本应该是高定位、高消费的补充交通工具。由于职能部门的定位偏差,或者是管理瑕疵,已转变成了与公交、地铁一样的辅助交通工具。
那么,既然成定局,为何不利用这次改革,强化出租车的“辅助交通工具”地位?
在政策将大部分兼职运营的专车拒之门外后,政府是不是应该适时评估,补足出租车的运营数量?而各大专车平台,也应适时补足运量,满足大批专车被拒之门外的运力折损。
通过这样明晰的定位,可以将出租车和专车的消费人群明显地区分开来。出租车的价格更亲民,普罗大众。专车的价格可以更昂贵,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但是,定价权交予政府,定价过程是否公平公开?调价机制是否合情合理?
这些,都有待实践检验。
包军,就职于上海强生出租汽车公司,全国文明驾驶员、全国建设部劳模、全国质量金奖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文中所有观点分享,均立足于上海市场。
欢迎加入车聚网读者微信群: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com,并注明“我要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或加入QQ群:78384487。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