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手记』联手富士康 鹅厂造车输在起跑线上
03月30日, 2015 6,914 views
『村长手记之五十四』 在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BAT的造车步伐有骤然提速之势。3月12日,阿里巴巴宣布与上汽集团合作成立互联网汽车研发合资公司。与阿里巴巴选择大汽车集团合作的思路不同,3月23日,富士康、腾讯及和谐汽车(03838.HK)共同签订《关于“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河南郑州展开“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创新合作。
今天一位极富采访技巧的记者采访村长对这两则消息的看法,村长一个不小心被套出了心里话:鹅厂出了昏招,错误地选择了合作伙伴,使其在与阿里巴巴的竞争中输在了起跑线上。话既然已经说出口了,也就无妨在专栏里赘述一二。
选择富士康,就是鹅厂最大的错误。
富士康想造车在业内不算什么大秘密,郭台铭先生在去年就密集寻找外部智囊为其评估可行性。究其原因,与当年比亚迪转型一样,简而言之一句话:已经是全球代工业老大,没啥奔头了。或许它认为比亚迪能做到的,我没可能做不好。可它忽视了一点,比亚迪造车10余年,其实还只是刚刚入门而已,距离成功还远着呢。富士康有10年时间来挥霍吗?
鹅厂造车战略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与许多希望进入并颠覆汽车业的资本一样,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汽车业的准入门槛。作为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之于企业的重要性被经常性地忽视。10多年前江浙游资觊觎汽车业时就认为通过全球采购可以有效抹平技术差距;现今的IT业游资则认为电动汽车和车联网技术可以让它们顺利解决在制造领域技术储备不足的难题。
事实又如何呢?不论是当年江浙游资的溃败,还是华晨、上汽等汽车企业的教训,其实已非常深刻,近乎血淋淋。对计划进入的业外资本而言,与一家具有开放思维的汽车企业合作,才是正途。因为没有造过车的企业永远不知道,原来造车是那么复杂的过程。可惜的是,无数的新进入者依然还是认为自己会是破局者,真的是无知者无畏。
禅房村者,汽车业从业人员也。10余年间,既接受吉工大、北大、清华3所名校之熏陶,更历经媒体、国家机关、高校之磨练,形成了对汽车产业的独特认识。
村长手记是禅房村在车聚网(www.autoju.com)的专栏名称,用经济视角聚焦汽车产业变化的短篇文章。工作日每天更新一篇,没有大道理,只说大白话。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