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出路在哪?波士顿矩阵图有真相!
03月23日, 2015 10,910 views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汽车行业发生了几件大事,分别为:经销商反水、车联网兴起和自主品牌12连降。最后一个极为刺眼!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自主品牌居然连续12个月销量同比下降。在自己的大本营作战却被打得体无完肤、没一点脾气,甚至想到向政府求救,真是个不小的讽刺。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有车企高管曾坦言是内功不够:自主品牌需要通过三代产品,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才会真正理解制造的本质,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基础能力,才能到达造车的基本标准。即便目前领先的几家自主品牌,其产品品质仍然只能在使用的头两年比肩合资产品,现实的差距,比想象更大。除了产品之外,自主品牌的品牌力、管理、人才等和外资品牌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强者愈强,典型的马太效应。
好在2014年10月份,自主品牌终于止跌反弹,实现了0.6个百分点的增长。但主要力量是来自于像五菱宏光、宝骏730等自主MPV的增长,和新品频出的SUV。这两种车型成为了支撑2014年自主品牌避免集体性坍塌的惟一力量。但这一片蓝海被开辟之后,大家纷纷跟进,市场空白很快被填满。加上外资品牌纷纷下探,雪佛兰创酷、标致2008等一些小型SUV就已经下探到十万元以内,自主份额很快又将面临丢失分先。可以说,自主SUV和MPV并非长久之计。
若不出意外,艰难日子还会继续。未来自主品牌靠什么来支撑?或者说自主品牌还有没有未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亘古不变的规律。自主品牌并非没做过努力尝试改变。2009年初,政府花了大力气支持新能源车的发展,期望真能 “弯道超车”。结果证明,那是个不切实际的梦,两三年后便破灭了。原因很简单,看似新能源汽车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别人拥有更成熟的造车经验,更广泛的探索。连新能源这个概念都是外国人先想到的。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做得好的只有比亚迪、众泰和北汽等少数几家,但整体销量也十分少。对于新能源而言,或许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弯道。
本土车企其实并非没有优势可以挖掘,最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从理解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到实现需求的速度可以比外资品牌快。五菱宏光MPV和哈弗SUV可视为自主车企对新车型需求快速反应的的典型成功案例。而汽车的智能与互联或许就是下一个战略机会。
从特斯拉到小米,从阿里巴巴到乐视,连这些IT和互联网的企业都觊觎着汽车市场全球每年10万亿美元级别的商机。汽车行业正在或将要进行一场暴风雨式的变革,即汽车朝智能化与车联网的进化。换言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逐步升级为交通工作基础上的智能硬件。这已不是对传统技术汽车的需求,而是一个庞大的新需求。
一些自主品牌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机遇。我们看到北汽与乐视合作,上汽与阿里巴巴合作,“我们花了十多年才学会造车”的尹同跃也在今年2月3日和易到、博泰签署协议,不久的未来将推出智能互联纯电动汽车。不仅是上面这些,其他本土车企也纷纷跟进。吉利、海马、江淮等本土企业对于互联网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同样有危机感,更不会错过这一次追赶机会。
车联网、智能化与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不同,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势主机厂的固有优势,其优势更多的表现在对汽车技术、IT技术、通讯技术等的整合上,而这方面的整合能力并不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或许有借机实现超越的可能性。
李书福预言:“汽车一定会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汽车公司不会被互联网颠覆,但汽车公司必须拥抱互联网,汽车将与互联网相依相生、携手共进。”此前吉利和沃尔沃共同研发了首个共享平台“CMA”,计划联手造互联网汽车,期望未来直接销售到西欧、北美等主流国际市场去。不过,这个项目首款车型的问世要到2017年。
海马汽车则对互联网显得更为敏感,其去年推出的城市SUV海马S5,正是运用了电商等互联网营销模式而一炮走红。今年,海马汽车在互联网方面将有更大动作。前两天,朋友圈内有多人转发一个关于海马moofun的Html5邀请函,看上去颇有高端、互联、科技的气息。最后一句“把世界装进你的车”更有些神秘的色彩。听上去更像是一种将人、车、生活紧密相融的一种生活方式。
虽然还并不清楚车联网具体能够实现怎样的便利性,但海马或许是本土品牌中第一个将车联网做得这么具象化,这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思路。
不过话说回来,互联网对于汽车来讲真是一次颠覆式的革命吗?乐视CEO贾跃亭甚至在微博上宣称“要重新定义汽车,建立一个汽车互联网生态系统”。看上去相当唬人。互联网企业涉足传统汽车行业,他们拥有的互联网思维,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在汽车工业制造方面的劣势。
“谈颠覆者,必先自颠”,汽车市场分析师封士明表示。他曾直言“不看好互联网企业造车”,因为造车之难,远超想象。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易出现系统问题。若无专业团队的长期积累很难解决。“这种挑战已在一些新品牌上显现,并羁绊它们进一步成长。”所以,相比于互联网企业造汽车,传统汽车企业利用互联网或许更靠谱些。
不管是汽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造车,还是互联网企业自己造车。敢于尝试总归是好的,待潮水退去就知道谁在裸泳,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