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影响美国汽车工业的五大事件
01月6日, 2015 8,512 views
去年,美国汽车工业之路异常颠簸。不过,最终在销量上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整个行业全年新车销量超过了1600万,这可是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曾几何时,许多厂商面对经济恶化造成的需求萎缩,背负着劳动力和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不得不提供自杀式不计成本的折扣,以吸引消费者放弃那些旧车。
而如今,汽车工厂都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把产能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汽车制造商们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多数都出现了盈利。以美国本土的汽车公司为例,通用汽车公司去年第三个季度盈利14亿美元,福特公司赚了8.35亿美元。考虑到去年遇到的诸多麻烦,这些成绩的取得可真未来之不易。
以下是USA Today评出的今年美国汽车业五大事件,由车聚网驻美国特约记者编译和点评如下。
一、通用汽车点火开关召回
尽管在财务上取得了成功,通用汽车全年都是在自己制造的危机中苦苦煎熬。在一些较老型号的轿车和跨界车中,汽车钥匙设计位置偏低,可能被驾驶员膝盖碰到,导致钥匙从“ON”位置突然切换到“ACC”位置,关闭汽车的安全气囊、动力转向和刹车,从而导致车祸的发生。
为此,通用汽车公司召回了数百万辆汽车,建立受害者基金,并同意向受害者的家属支付赔偿。即使如此,通用仍然面临着诸多的诉讼。去年上半年通用还专门拨出25亿美元作为召回费用。
通用CEO玛丽·巴拉在国会委员会的调查听证会上承认公司在安全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失误。5月份,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调查结束后,通用支付了最高3500万美元的罚款。目前,司法部对通用汽车的刑事调查还没有结束。
与此同时,巴拉在公司内展开了全方位的清理,以解决任何悬而未决的安全问题,截至12月15日,公司已经宣布了80起的召回,涉及在美国的车辆总数超过了2680万。
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
车聚感言:通用公司今年的召回,是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召回事件。耐人寻味的是,公司的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与2009~2011年丰田在美国刹车召回事件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据分析,这与召回涉及的车辆都较旧,以及通用积极配合政府的调查有关。
同时,通用还启动了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某种程度上把危机转化成了商机,从而较顺利的走出了召回阴影。与过去相比,公司把产品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用户反馈的车辆安全问题响应特别迅速,保证了新车销量及售价的稳步增高。
在中国市场,近年也有类似的大召回,如大众召回103万辆DSG车型、56万辆后悬有断裂隐患的速腾、宝马召回23万辆VANOS车型、福特召回8万辆存在断轴隐患的翼虎…尽管这些案例中也有伤亡发生、甚至召回后并未根除问题,但是这些厂家无一例外都未受到一分钱的罚款。甚至在一汽大众宣布召回速腾后5个月,国家质检总局仍未调查出速腾后悬断裂的原因,也一直未能在官方层面确认厂家的召回举措是否有效。或许,质检总局的领导可以到NHTSA来取取经,增强一下业务能力。
二、高田的缺陷气囊
今年更为严重的汽车安全问题,非日本高田故障气囊莫属,这个涉及10家汽车公司的召回事件,还在持续蔓延发酵中。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高田系统激活气囊的气罐可能发力过猛,会喷射出金属和塑料件,导致乘客受伤甚至死亡。
目前,已认定有至少5人的死亡事故跟这个故障有关,为此,美国召回的汽车数多达1100万辆、全球有2000余万辆汽车。
现在,大部分在美国的召回仍局限在一些湿度较高的地区,因为该地区出现以上故障的几率最高。美国政府监管部门正在督促高田,促使其将召回扩展到全国各地。一些汽车制造商,包括受害最严重的本田汽车,已经自行扩大了召回的范围。
车聚感言:高田召回的最新进展是两位高层的辞职。各种不利的传言证实早在2004年公司就已经知道类似事件的发生,但是一直没有采取行动。高田在2015年的命运实在是不容乐观。同时,美国政府在处理类似事件的监管措有效性,也再次受到了广泛质疑。
类似的事情也在中国上演。近日,长安、福田、吉利、海马等自主品牌因燃油泵问题同时召回共30万辆汽车。罪魁祸首指向同一家零部件供应商–联合汽车电子。这是一家由德国博世与中联汽车合资的零部件公司,业务遍及中国市场上的大部分主机厂。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避免这种“火烧连营”的安全事故?在估计指望不上质检总局的情况下,进行分散采购、平行供货、加强内检是一条现实的自救之路。
三、菲-克上市
意大利的菲亚特对克莱斯勒的收购完毕,合并后的母公司更名为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FCA),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在荷兰注册。克莱斯勒和菲亚特公司名称正式消失,分别改为美国FCA和意大利FCA两个新公司。
克莱斯勒,这个曾经让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名字,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在经济衰退几乎面临濒死体验之时,克莱斯勒在美国政府的监督下,进入破产保护措施,并被交给一个外国企业——菲亚特所控制。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数据研究机构Autodata的报告显示,今年前11个月,FCA美国的销量同比增长15.7%,排在十大汽车制造商之首。
车聚感言:再见了克莱斯勒。马尔乔内和美国政府合演的这部引狼入室的大戏,让外人多少有些看不懂。表面上似乎是菲亚特成了拯救美国汽车工业的英雄,但实际上,是克莱斯勒成就了菲亚特进入美国市场的夙愿。
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市场,情况正相反。虽说都是“二进宫”,但菲亚特已经靠菲翔、致悦两款国产车基本站住了脚,并正在充当克莱斯勒重新国产化的带路人。两个难兄难弟如何在全球最大的两个单一市场书写FCA的新履历,将是2015年业内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不过,车聚网无意中发现,FCA可以理解为“For China and America”的缩写。那么答案就简单了:抓住中美市场,方可前途无量。希望这可以为老马打打气。
四、SUV卷土重来
几年前被认为是耗油恐龙的SUV,又回来了。不同的是,现在的SUV款式更多,尺寸各异,而且这些车型多是在轿车平台而不是卡车平台上开发。
便宜的汽油价格,已经反映到了车辆的销售上。实际情况是,现在的SUV比他们的前辈更轻更省油。问题是汽车制造商开发新车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美国人民对SUV的需求。
最新的一批小型SUV,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那就是:城市SUV。这是专门为那些不愁收入,但愁停车空间的城市白领所准备。本田、菲亚特、马自达、Jeep和雪佛兰,已经或即将在2015年推出小型SUV,更多的汽车厂商也会很快跟进,不远的将来,这个面向年轻城市客户的细分市场,很快就会变得十分拥挤。
车聚感言:今年前11个月,基于轿车平台的跨界车CUV销量几乎是传统SUV的三倍,涨幅是SUV的两倍。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显!KBB初步数据显示,紧凑型SUV加上CUV,12月销量涨幅超过18%,其市场占有率上整整提高1%,成为今年最热门的细分车型。
说到SUV在美国热销,中国市场笑了。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SUV细分市场同比增长40%,远高于7%的市场平均增长。在这个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如果哪家主机厂还没有生产SUV并取得热销,那它肯定是一个异类。不过也有车聚网的编辑认为,这种近乎“淘金”一般的过快增长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理由是,像美国这种成熟市场,SUV在乘用车中的占比约为30%,而中国的SUV占比已经达到了24%,上升空间已然有限。另外,新的油耗限值标准已经启动,2015年乘用车企业平均油耗必须达到6.9升/百公里。这对SUV的狂热追随者来说,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所以,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们,需要在SUV热退潮前找到下一个新蓝海。
五、油价大跌
按照美国汽车协会AAA的油表报告(Fuel Gauge Report),12月21日当周全国平均水平接近2.52美元/加仑(约合4.14元/升),相比去年同期的3.23美元/加仑,大幅下降22%。
另一方面,美国去年第三季度GDP增长5%,创11年来最好记录,消费者口袋里钱多了,自然也推动了几乎所有车型销售的强劲增长,但是有一个例外——混合动力车,因为高昂的售价与节省的燃油费用相比,实在是太缺乏吸引力。
低油价不仅刺激了运动型跑车和SUV,也带动了私人和商用皮卡的销售。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这绝对是利好消息,因为此类车辆往往有更高的利润率。
车聚感言:AAA今年1月4日的全国数据是2.2美元,中部地区油价已经跌破2美元。油价持续下跌,已经影响到了小型车辆的销售,电动车以及混合动力也感受到了压力。估计只有定位于“可穿戴奢侈品”的特斯拉,能高枕无忧。关于新能源汽车在美国的走势,车聚网将继续关注。
在中国市场,同样有油价连续下跌的情况,但没有美国那么剧烈。原因是,政府通过巧妙的加税政策成功阻止了这一趋势。正如有的专家所言,过低的油价会削弱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趣。特别是,当政府还在为实现2015年新能源车产销50万辆而苦苦努力,而现实是目前只完成了11万辆,时间却只剩下一年时,油价下跌确实很烦人。不过,完成政策也不是难事。只要低速电动车一转正,任务分分钟完成。
础润而雨,月晕而风。全球化让中国市场越来越趋近国外主流市场。后者的发展变化、成败得失,都可以看做是中国市场的一个前兆。他们的今天,或许也是我们的明天。特别是美国市场,它拥有和中国相仿的辽阔国土、密集的公路网络、庞大的城市群、以及“以大为美”的汽车消费习惯。当然,除了学习美国市场的成功之处(如召回制度与执行),它的弯路我们也可以尽量避免。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