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步入“深水区”:既要廉政,也要勤政
02月14日, 2015 7,555 views
公车改革是继中央八项规定后出台的又一个廉政、勤政建设的重大举措。中央新一轮关于公车使用的规定正式出台,意味着酝酿了近20年的公车改革步入正式轨道。然而,公车改革究竟向何处走?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如何坚持?减少了“车轮腐败”,解决了廉政,又怎样确保勤政?
围绕一系列热点问题,13日,上海举办的一场以“从破冰到破题——公车改革在路上”为主题的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公车改革已真正“破题”,未来全国每年可节省千亿以上的支出。而且,随着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公车改革如何通过合理安排,坚持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切实保障政府廉政和勤政,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关键目标。
“不能因为公车改革了,政府公务办事效率也下降了,改革既要保障廉政,也要确保勤政,更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公车改革专家组成员宋晓梧则在主旨发言中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是否合理,职能转变是否到位,最终将决定公车改革能否成功,这也是我国公车改革难的深层次原因。
论坛主办方、新华社上海分社总编辑姜微在论坛发言中说,基于上述讨论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已经建立,上海分社将整合各方资源,对当前公车改革的热点问题,包括公务车租赁、互联网租车、新能源车使用、海外模式借鉴等问题进行第三方学术研究。研究成果将以《公车改革指数报告》形式,于今年下半年发布。报告研发的大数据资源将与一嗨租车合作,通过一嗨租车的2.5万辆的巨大车队和海量业务数据,以及未来进行公车改革模式试点的大量一手数据,共同建设公务用车政府采购数据库,作为研究基础和支撑。
公车改革专家、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各地领导干部推荐公车改革“3510”出行模式——即3公里左右走路,5公里左右骑车,10公里左右开车或者坐地铁。他同时在题为《如何言行一致:车改故事》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公车改革难在改变“官念”,车改中的“待遇论”、“安全论”、“不便论”导致了车改的“相对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在《公车改革的财政意义、影响和效果》主旨发言中指出,公车改革是近期推出的有关工资、社保、福利三位一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轻财政负担、优化收入分配的重要举措。从实行公车改革的预期看,一般认为大致可减少三分之一至50%财政用于公车开支。从短期分析公车改革可能增加财政负担,从长期看随着改革成本逐步消化,减轻财政负担才能成为现实。
已经开始在公车改革方面进行有益探索的上海一嗨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章瑞平表示,公车改革为租车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如今,一嗨租车向1000多个政府机构提供租车服务。章瑞平结合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说,在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都是大量通过汽车租赁而不是购买来降低行政成本,这可以成为中国政府借鉴的一个模式。
据悉,为了遏制“车轮上的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廉洁型政府,中央以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和勇气,下大力气推进公车改革。公车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和关键节点,距“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时间节点不到一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政府如何才能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大方向,以全新的理念、模式和路径有力推进并顺利完成此项改革,需要广泛听取各方建议、凝聚改革合力和共识,为下一步的改革探路、明道、取势。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中,圆桌论坛嘉宾针对公车改革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今后方向,市场力量参与公车改革的业务模式、创新举措,政府在公车采购中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本次论坛由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主办,并得到了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的专业指导和上海一嗨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当日,来自上海市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公车改革方面的研究专家、有关企业高管等100余人。(完)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