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幕后”英雄榜 全球零部件百强解析

提到电影《红高粱》,影迷们都能瞬间联想到导演张艺谋,而这部影片的摄影师顾长卫却一度鲜有人提及,直到其亲自执导的《孔雀》上映后,他的名字才开始为大众所熟知。

与电影一样,汽车制造商的名字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至于每辆车背后的供应商,普通消费者却很少能叫出几家。每个成功车企的背后,都有一大批“身怀绝技”的供应商,如果没有大批优质的零部件做支撑,制造一辆好车就是天方夜谭。

美国汽车杂志Automotive News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汽车供应商百强名单,排名是根据各企业零部件配套业务的营收统计而来(非配套业务被剔除在外)。目前最新的一份榜单是基于2013年的财务数据,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份榜单,来探索一下叱咤全球汽车产业的“幕后英雄”。

近三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排名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排 名 企业 排名
 浮动
营业额
( 亿美元 )
企业 企业
1 博世(德国) 401.8 e 博世 博世
2 电装(日本) 358.5 fe 电装 电装
3 大陆集团(德国) ↑1 343.8 麦格纳 大陆集团
4 麦格纳(加拿大) ↓1 335.0 fe 大陆集团 麦格纳
5 爱信精机(日本) 271.1 fe 爱信精机 爱信精机
6 现代摩比斯
    (韩国)
↑2 246.8 f 江森自控 佛吉亚
7 佛吉亚(法国) 239.5 佛吉亚 江森自控
8 江森自控(美国) ↓2 234.4 f 现代摩比斯 现代摩比斯
9 采埃孚(德国) 204.3 f 采埃孚 采埃孚
10 李尔(美国) ↑1 162.3 矢崎 德尔福
11 天合(美国) ↑2 161.4 李尔 法雷奥
12 矢崎(日本) ↓2 156.0 e 德尔福 天合
13 德尔福(美国) ↓1 154.8 天合 李尔
14 法雷奥(法国) ↑1 136.7 e 巴斯夫 矢崎
15 住友电工(日本) ↑1 128.5 fe 法雷奥 巴斯夫
16 巴斯夫(德国) ↓2 123.5 住友电工 住友电工
17 捷太格特(日本) ↑1 113.5 f 丰田纺织 丰田纺织
18 丰田纺织(日本) ↓1 94.8 fe 捷太格特 康奈可
19 奥托立夫(瑞典) ↑3 88.0 日立汽车 康明斯
20 日立汽车(日本) ↓1 87.6 fe 康明斯 奥托立夫
21 康奈可(日本) ↑2 85.8 fe 舍弗勒 捷太格特
22 马勒(德国) ↑8 85.1 f 奥托立夫 伟世通
23 松下汽车(日本) New 83.1 f 康奈可 加特可
24 舍弗勒(德国) ↓3 81.2 本特勒 德纳
25 康明斯(美国) ↓5 79.0 海斯坦普 本特勒
26 本特勒(德国) ↓2 77.2 e 德纳 舍弗勒
27 海斯坦普
    (西班牙)
↓2 76.7 加特可 博格华纳
28 马瑞利(意大利) ↑3 76.7 f 丰田合成 马瑞利
29 丰田合成(日本) ↓1 76 fe 博格华纳 恩梯恩
30 吉凯恩(英国) ↑4 75.0 马勒 马勒
31 伟世通(美国) ↑1 74.4 马瑞利 杜邦
32 博格华纳(美国) ↓3 74.4 伟世通 海斯坦普
33 加特可(日本) ↓6 70.1 fe 海拉 海拉
34 德纳(美国) ↓8 67.7 吉凯恩 天纳克
35 现代威亚(韩国) ↑3 67.4 f 恩梯恩 丰田合成
36 海拉(德国) ↓3 67.0 fe 天纳克 日本精工
37 奥姆尼塑料
    (法国)
↑3 64.3 三菱电机 博泽
38 博泽(德国) ↑1 62.1 现在威亚 日本发条
39 日本精工(日本) ↑8 59.1 f 博泽 三菱电机
40 SMG(印度) New 54.0 f 奥姆尼塑料 现代威亚
41 三菱电机(日本) ↓4 53.4 fe 日本发条 小糸制作所
42 国际汽车零部件
    (卢森堡)
↑3 52.0 小糸制作所 贝洱
43 万都(韩国) ↑3 51.5 f 贝洱 奥姆尼塑料
44 高田(日本) 50.3 f 高田 高田
45 小糸制作所
    (日本)
↓3 50.3 f IAC 吉凯恩
46 Flex-N-Gate
    (美国)
↑3 46.5 万都 辉门
47 TS Tech(日本) ↑6 44.4 f 日本精工 IAC
48 尼玛克(墨西哥) ↑4 43.9 东海理化 固特异
49 东海理化(日本) ↓1 43.5 fe Flex-N-Gate 米其林
50 辉门(美国) 42.0 e 辉门 万都
51 恩梯恩(日本) ↓16 41.0 fe 固特异 东海理化
52 固特异(美国) ↓1 40.0 e 尼玛克 普利司通
53 德科斯米尔
    (德国)
↑11 39.1 e TS Tech TS Tech
54 现代派沃泰
    (韩国)
↑16 38.9 e 莱尼 尼玛克
55 埃贝赫(德国) 37.1 e 埃贝赫 安通林
56 莱尼(德国) ↓2 37.1 fe 安通林 Flex-N-Gate
57 安通林(西班牙) ↓1 36.3 哈曼 埃贝赫
58 伟巴斯特(德国) ↑3 32.9 f 美国铝业 霍尼韦尔
59 KSPG AG(德国) ↑20 32.7 杜邦 美国铝业
60 Martinrea  
    International
    Inc.(加拿大)
↑8 32.2 f 霍尼韦尔 KSPG AG
61 霍尼韦尔(美国) ↓1 32.2 伟巴斯特 邦迪汽车系统
62 美国车桥(美国) ↑4 32.1 拜耳材料科技 拜耳材料科技
63 邦迪汽车系统
    (美国)
32.0 e 邦迪汽车系统 库博标准
64 昭和集团(日本) ↑1 31.7 fe 德科斯米尔 伟巴斯特
65 拜耳材料科技
    (德国)
↓3 31.4 e 昭和集团 恩坦华
66 京滨集团(日本) ↑6 31.4 fe 美国车桥 哈曼
67 库博标准(美国) ↑2 30.9 fe Jochpe-Maxion   SA 德科斯米尔
68 杜邦(美国) ↓9 30.0 Martinrea   International
    Inc. 
美国车桥
69 Jochpe-Maxion  
    SA(巴西)
↓2 28.5 f 库博标准 昭和集团
70 利纳马(加拿大) ↑10 26.3 现代派沃泰 三叶电机
71 陶氏化学汽车
    系统(美国)
New 26.0 恩坦华 西艾意汽车
72 科世达(德国) ↑8 25.4 京滨集团 塔奥国际
73 三叶集团(日本) ↑4 25.3 fe 阿尔派电子 旭硝子
74 恩坦华产品集团
    (美国)
↓3 25.0 f 旭硝子 耐世特
75 西艾意(西班牙) ↑8 24.4 斯凯孚汽车部 威伯科
76 现代岱摩斯
    (韩国)
↑15 24.3 f 威伯科 利纳马
77 东海橡胶(日本) ↑12 24.3 fe 三叶集团 科世达
78 英飞凌(德国) 24.1 e 英飞凌 Martinrea
79 耐世特(美国) ↑3 23.9 KSPG AG 欧拓
80 阿尔派电子
    (日本)
↓7 23.0 fe 利纳马 曙光制动器
81 特瑞堡(德国) ↑6 22.0 e 科世达 阿尔派电子
82 Bridgewater  
    Interiors(美国)
New 21.8 f 耐世特 乔治费歇尔
83 中信戴卡(中国) ↑9 21.1 f 西艾意 斯坦利电子
84 塔奥国际(美国) ↑1 21.0 斯坦利电子 考泰斯
85 先锋(日本) ↑12 20.3 fe 塔奥国际 飞利浦电子
86 欧拓(瑞士) 18.9 欧拓 现代岱摩斯
87 飞思卡尔(美国) New 18.5 特瑞堡 PPG工业
88 斯凯孚汽车部
    (瑞典)
↓13 18.2 利优比 飞思卡尔
89 考泰斯-德事隆
    (德国)
↑4 18.1 f 东海橡胶 F-Tech
90 阿尔卑斯电气
    (日本)
New 18.0 fe 飞利浦电子 伊顿
91 F-Tech(日本) ↑4 16.9 fe 现代岱摩斯 歌乐
92 德韧(美国) ↑8 16.5 中信戴卡 德韧
93 乔治费歇尔
    (瑞士)
New 16.2 考泰斯 恩智浦
94 米其林集团
    (法国)
New 16.0 e PPG工业 HBPO GmbH
95 欧姆龙(日本) New 14.7 fe F-Tech 倍耐力
96 日信工业(日本) New 14.4 f 曙光制动器 先锋
97 歌乐(日本) New 14.1 fe 先锋 中信戴卡
98 德昌电机(中国) New 13.0 f HBPO GmbH 欧姆龙
99 康斯博格(挪威) New 12.9 e 伊顿 日信工业
100 森萨塔(荷兰) New 12.1 德韧汽车系统 陶氏化学汽车系统
注:“e”为预估量;“f”为财务年度;“fe”为财年预估量。

制图:韩帅

1. 欧美日雄踞百强榜 占比近九成

从销量规模来看,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论及产业的强弱,欧、美、日仍遥遥领先,这一点从零部件供应商的百强名单也能够充分反映出来。2014年度榜单中,87个席位都由欧、美、日企业包揽,其中总部位于欧洲的供应商有35家上榜(德国企业占据19席),日本与美国分别占据29席和23席。

从上榜席位来看,美国领先于德国,而日本领先于美国,但由于上榜企业的营收规模不尽相同,因此对各国供应商的配套营收之和进行对比更为准确。在这一指标中,日本仍处于绝对领先,榜单中29家供应商的配套营收总计达2101亿美元;德国紧随其后,19家上榜企业整体配套营收为1746亿美元;美国上榜企业数量虽然领先德国,但整体配套营收落后前者,总计为1447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整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长期保持的联盟关系正趋于淡化,丰田、本田等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将更多考虑成本因素,而电装、爱信精机等供应商则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未来着力开拓更多非日本整车客户。由此可以推测,未来几年零部件百强格局还将持续演变。

2. 韩国汽车、零部件齐头并进

在德、美、日等传统汽车强国之后,汽车产业实力最强的当属韩国。过去二十年间,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增长迅猛,迄今已成长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商。在这一过程中,韩国的零部件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并孕育出了现代摩比斯这样的供应商巨头。

在百强榜单中,韩国零部件供应商有5家上榜,数量甚至超越了法国。此外,榜单中的五家韩国供应商此次排名均有所上升,其中规模最大的现代摩比斯由上一年的第8攀升至第6,规模较小的现代派沃泰与现代岱莫斯更是大幅攀升了16位与15位。

此外,之前曾多次跻身百强榜前十的LG化学此次并未上榜,原因暂不明确,据猜测有可能是由于该公司未向Automotive News提供相关的配套业务数据。该公司在汽车电池领域处于领跑地位,客户包括通用、福特、雷诺等汽车巨头。如果将LG化学考虑在内,则更能证明韩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3. 发展中国家游走产业低端

至于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印、巴与墨西哥总计仅占据5个席位,其中中国供应商有两家上榜,排至83名的中信戴卡较上一年上升了9位,而总部设在香港的德昌电机首次进入榜单,位列98名。此外,印度、巴西和墨西哥则各占一个席位,上榜供应商分别为SMG(40名)、尼玛克(48名)和Jochpe-Maxion(69名)。

从产品领域来看,发展中国家上榜的供应商大多从事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业务,例如巴西的Jochpe-Maxion主要产品为车轮与结构件,墨西哥尼玛克的主要业务为发动机缸体,中信戴卡则是一家铝合金车轮制造商。在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领域,发展中国家与传统汽车强国之间仍有着巨大差距。

说起汽车强国梦,国人通常将希望寄托在长城、比亚迪、吉利等整车企业身上,期望他们在销量与品质上都能够与外资企业相抗衡。最近几年,自主品牌在造车品质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市场上涌现了哈弗H6、比亚迪秦等明星车型,在各自细分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销量成绩。

然而,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相对仍显滞后,缺乏动力总成、底盘及车身电子方面的核心技术,是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汽车市场分析师封士明就曾说过,“零部件强,则汽车强,如果没有中国的博世和电装,就很难有中国的大众与丰田。”

事实上,不论是政府、媒体,还是消费者,都应该向零部件产业这些“幕后人员”投入更多关注。只有中国的零部件产业强大之后,才有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的中国车企,汽车强国才不只是一个梦想。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作者:张卜

本文链接: https://www.autoju.com/2015/01/28/8747/

文章标签: 汽车零部件百强  车企供应商  

版权属于: 车聚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0 您已经顶过了!
收藏
分享到: 汽车“幕后”英雄榜 全球零部件百强解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