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到一款“好用”的国货SUV

什么算好车?以我之见,好的家用车只是两个词:“好用”、“省心”。

“好用”,是个完善度的概念,一台车各方面要做得很成熟,坐进去很舒适,开起来很轻松,没有明显让你感到别扭的地方。“省心”,是个可靠性的概念,一台车毛病要少,不用担心把你扔在半路上,要让你少为修车的事操心。

两个简简单单的词,实现起来却极不容易。“好用”,看起来要求不高,但仔细想想,现在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能有几款?

自主品牌汽车进步很快,近年来出现的“爆款”车型颇有几个,销量也能称王称霸。但恕我直言,“好用”的车凤毛麟角,大多数车总会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遗憾。比如,某明星SUV卖相非常好,底盘也说得过去,但动力总成表现不佳,低速行驶时表现犹犹豫豫,挂低挡动力太“冲”,挂高挡则太“肉”,搞得车主也跟着纠结;再比如某车的动力系统规格挺高,加速也挺猛,但底盘不灵光,开起来总感觉有点人格分裂,让人恨不能把这套动力换个车体再装进去。

“好用”,最核心的是“好开”。当车评人们陆续对吉利的新款SUV博越做出“好开”两个字的评价时,我隐隐觉得又一款国产神器要诞生了。

“好用”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空间布局合理、座椅舒适、中控台各种功能顺手等等,但最难做到的是“好开”。简简单单两个字,无数工程师白了头!

在造车上,外观、内饰、底盘结构、配置,很多东西都可以模仿,但“好开”却很难复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和合资货,最大的差距就在这里,因为这是经验、这是功夫,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你得承认,干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和只干了十年八年的,确实不一样。

卡罗拉堪称丰田的神车,其貌不扬,性能和驾驶感觉很平谈,你说不上来它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开过卡罗拉的人都能感觉到,这车非常容易上手,不管是老司机还是“女魔头(女人、磨合、头一回)”,上车后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轻轻松松地就开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好开”,虽然卡罗拉谈不上什么驾驶乐趣。

听开过吉利博越的车评人聊,这款车的油门、刹车、转向、档位,哪一个都挺随和,人车很好沟通。也就是说,车子很听话,能准确执行人通过手脚下达的指令,你想怎样加速,你想怎样转向,它都忠实地做出你想要的反应。这可不是说说话这么简单,背后是工程师们精准的调校。这种“好开”的感觉,正是目前很多自主品牌车所欠缺的。

说到卡罗拉,顺便说说它的“80分主义+α”吧。第一代卡罗拉的开发负责人长谷川龙雄为卡罗拉的研发定了调子:“不能有不及格的分数出现,即所谓80分主义。但全部为80分也不行,总要有几个超过90分的部分”。什么意思?意思是一款车不能有明显缺点,还要有几个过人之处。

卡罗拉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一代,这个“80分主义+α”还随时挂在设计师的嘴边,成了丰田造车的一个“祖训”。

1966年问世的第一代丰田卡罗拉

各方面要非常均衡,不能有明显的缺点,这种造车的观念非常值得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去学习。

中国自主品牌造车的时间不算长,长的也就才十几年(我指的是真正的“自主”研发乘用车,你要非从东风牌轿车算起,那也没话说),跟那些干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品牌比成熟度,确实比较吃亏。

但造车的捷径总是有的,比如特斯拉。

特斯拉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好像一出手就造出了Model S这种魅力十足的电动轿跑。其实,特斯拉干的年头也不算太短,2003年就入行了;特斯拉搞的也不是空中楼阁,2008年发布的第一款车,是在英国莲花跑车的一款车基础上搞出来的。

实际上,特斯拉主要搞的是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大获成功的Model S,底盘、车内配件,包括车身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都得到了戴姆勒的大力支持,从当时的合作关系看,搞不好这里边还有丰田的功劳。

也就是说,特斯拉的Model S之所以比较牛,不光是因为电动系统比较牛,还因为也没有明显短板,有奔驰的工程师帮忙搞底盘设计和调校,再帮着搞搞内饰功能部件,一台优秀的车就诞生了。

Model S的底盘和大量内饰部件来自于奔驰

特斯拉说起来算是“新概念”汽车,但要造出好车,还是离不开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基础,车身、底盘、转向、制动,还是传统车那一套,不请奔驰这样的老师傅帮忙,还真不一定能搞掂。

说起来,汽车界搞合作或引外援一点都不新鲜,要不哪儿来那么多的合资、合作、联盟、并购?就拿通用来说,跟五十铃、铃木、菲亚特、斯巴鲁,包括丰田,都曾经有过合作关系,大家凑到一块儿,无非是想从对方那里学几招,取长补短。其它国际大品牌,大众、福特、克莱斯勒之类,也跟其它品牌有过不少瓜葛,就连本田这种一直强调独立的公司,也忍不住出手,曾于1980年代购买过英国路虎公司的股份。

要是收购来的,“借鉴”起来就更方便了。1960年代,大众从戴姆勒·奔驰手里买到了奥迪,到大众甲壳虫该换代的时候,就让奥迪的研发人员提供新车型的设计方案,而1973年发布的第一代大众帕萨特,干脆就是在奥迪80基础上改出的一个掀背版。

第一代奥迪80和第一代大众帕萨特

中国品牌造车能走的“捷径”无非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看到吉利的两款新车,博瑞和博越,品质有着“基因突变”式的进步,这一点都不奇怪,就因为吉利背后站着个沃尔沃。

2010年,吉利收购了老牌豪华车制造商沃尔沃,到手的是沃尔沃汽车的全部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完整的研发体系、供应链、安全实验中心、试车场之类所有造车能用得着的东西。吉利老板李书福说,收购沃尔沃,就是要给吉利汽车找个好老师。

这个老师能教给吉利怎么造出一款好车。

汽车制造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零部件供应商的实力也非常强,只要肯出价钱,你可以买到几乎所有造车需要的部件,而且品质非常好。但造车不是小孩儿们买一堆零件攒个玩具四驱车,即便零部件都是最好的,组合到一起,也未必灵光——这就涉及到行内人士常挂在嘴边儿的两个词:“标准”和“体系”。

自主品牌造车,最欠缺的就是这两个词。而这两个词说白了就是“经验”,经过了、体验了,才算经验,沃尔沃1927年就开始造车,有着大把的经验,吉利从沃尔沃得到的最好的东西,其实不是沃尔沃的安全和环保技术,而是“参照沃尔沃体系建立起来的一套国际化标准研发体系”。

轿车博瑞和SUV博越,就是吉利新研发体系之下的车型,这两款车很容易就让大家感觉到它们的不同,造型、做工、驾乘品质、配置都让人耳目一新。自主品牌造车的功力进步非常快,但堪称“好用”的车还不多,吉利两款“博”字头的车惊艳亮相,让人对吉利的后续产品也充满了期待——博瑞和博越是在沃尔沃的帮助下研发的车型,今年还会有与沃尔沃共用平台的车型上市。

吉利博越的内饰“国际范儿”中又整合了一些中国元素

吉利与沃尔沃的甜蜜故事羡煞旁人,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沃尔沃的指点下,吉利深得真传,几年内就华丽转身,造出的新车俨然“国际范儿”。这几年,自主品牌造车功力突飞猛进,有的与合资伙伴互通有无,有的组建国际化的研发团队,有的与国际一流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总之是“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路数”。我们想看到的,是更多的“好用”的中国品牌汽车。

说到“好用”,忍不住又想拿卡罗拉的“80分+α”说事儿。有人觉得丰田过于中庸,“平均80分”显得不求上进,但丰田车上向来有一种可怕的“均衡性”,你很难说出它的明显缺陷。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有些项目可能已经超越了“80分”,但有些项目也就是勉强及格,难免让人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吉利的新款SUV博越,从造型、空间、动力、操控、做工等方面,无疑是一台“均衡”的车,在沃尔沃所擅长的安全技术方面,无疑又是“越级而立”。在中国当下的SUV热潮中,我们太需要一款“均衡”、“好用”而又体面的中国品牌SUV了。


作者:傅雪峰

本文链接: https://www.autoju.com/2016/01/19/62511/

文章标签: 博越  吉利  国货SUV  

版权属于: 东拉西车-转载请标明出处

0 您已经顶过了!
收藏
分享到: 终于看到一款“好用”的国货SUV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