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V的无人驾驶车技术开发和测试实践

引言:在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上,无人驾驶汽车是一个讨论热点。总部德国的工程技术公司IAV(艾尔维)也与车聚网分享了其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方面的研发和测试实践。


IAV从2003年开始第一个无人驾驶的项目。智能汽车有不同的项目阶段,比如在高速公路实现无人驾驶,在停车库实现自动泊车/取车,到第四阶段就可以在特定的城市路况下实现无人驾驶。

不久前,我们刚在德国萨克森州向德国交通部和车企展示了我们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方面的进展,反响很好。

IAV在无人驾驶方面,投入了非常多的人员,在全球有近300人从事这方面研发工作。在德国、美国以及中国都有相应研发人员。我们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和市场是巨大的。中国对车联网、智能汽车方面的热情也是非常大的。我们希望跟各大车厂和各个行业的人员共同努力在中国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车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我们也很荣幸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一员。

无人驾驶汽车的三大技术难点

从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到无人驾驶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核心技术非常多,我们认为主要的技术难点是:

1) 传感器技术,包括雷达、激光雷达、短距离超声波雷达、摄像头。

难点:不是一个单一的传感器技术,还要把这些技术融合起来,怎样把视频数据和雷达数据融合起来,监测到目标,实现避免碰撞的功能。

2) V2X。V2X不仅是车辆本身的感知,还是车辆和周围环境间的互相通讯。

难点:不仅在技术方面,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果道路上没有这样的基础建议,车辆是没办法和你通讯的。单从通讯技术来说,我们目前的通讯技术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是必须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起来,才能达到这样一个功能。

3) 整个ITS网络。ITS网络包括车辆本身的传感器技术,包括V2X(车和周围环境的通讯),还包括车和终端(电脑或服务器。车要通过现有的通讯网络,把数据上传到服务器。)。

难点:各大车厂内部的通讯协议数据库不对外开放。政府或行业协会要考虑怎么去说服各大车厂开放他们的通讯协议数据库,怎么把这个通讯协议数据库标准化统一化。虽然有CAN, FlexRay,LIN,MOST这些比较统一的车内通讯协议,但怎么应用这些通讯协议,各大主机厂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


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难点

与传统的汽车研发过程相比,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集成度更高的测试环境。这也是比较困难的。今天上海汽车城总经理介绍的在上海安亭建设一个试点,其中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开放型的、非常接近真实现实的测试环境,让各大主机厂和各相关行业的人都能在这个环境下进行这方面的测试。

我们IAV在这方面的投入,首先是从环境的模拟角度出发,我们有自己的一个软件。我们在投入到具体实质的测试之前,我们对系统在实际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场景进行模拟。我们这套系统叫IAV-SceneSuite,可以模仿几百种、上千种不同的场景,看在这些场景下,我们的车、系统会发生什么情况,会做出什么反应。这是在虚拟的环境下测试。

第二,在实际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这又分两种:1)是在封闭的道路,即传统的测试环境如试车场或一些分隔道路上测试。2)要验证实际的可靠性,就必须在公开道路上测试。在公开道路上测试一个无人驾驶车,这在中国目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没有相应的法规支持,如果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也不会进行理赔。在德国和美国,我们是有特殊的保障,我们申请了特殊的牌照,使我们的无人驾驶车可以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里进行相应测试。

整个测试周期并不影响整个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周期和流程,只是我们需要有这方面相应的经验和测试设备。对其实际的可靠性、可行性,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新车开发流程来进行的。只不过我们需要不断去完善这个流程,不断去丰富这方面的经验和手段。


在无人驾驶方面的规划:2020年高度自动驾驶,2025年无人驾驶

IAV在中国的规划和我们在全球的规划是一致的。我们现在做的更多是驾驶员辅助系统的开发应用。到2020年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更完善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实现半自动化——高度自动驾驶,2025年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

各大主机厂也是按照这个时间进度来进行的。只是略有不同。日本主机厂会更多进行一些智能方面的研究,看看有经验的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是怎样的,然后通过人工智能、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先进的电脑控制车辆技术,来实现汽车高度智能化。欧美主机厂更偏向从驾驶员辅助系统到主动安全系统的研究来达到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目标。

不过,技术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在应用方面。无人驾驶不仅关乎技术,也和消费者对其认可度和信任度(是否敢用这样的技术,是否敢把自己交给方向盘)有关,也需要政策法规包括交通法规、城市规划方面的支持,需要更完善的、更高科技的测试环境和设备。

此外,还需要有这方面的人才。以IAV为例,在德国和美国,我们在无人驾驶和其他相关行业的人起步得比较早,因此人才基础会比较大。中国起步的比较晚,相应的人员、知识储备都比较慢比较弱。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车聚小结:

目前已在应用的一些智能化技术,如ADAS、先进大灯和自动泊车技术,很多还是出于安全方面考虑。而未来的高度智能甚至无人驾驶的汽车,将会颠覆旧的出行模式,引起汽车行业不仅是技术还有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车聚君会持续关注智能汽车的发展进程,并将所见所闻与聚友分享。

欢迎加入车聚网读者微信群: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com,并注明“我要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或加入QQ群:383683141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作者:范苗苗

本文链接: https://www.autoju.com/2015/11/18/43687/

文章标签: IAV  无人驾驶  智能汽车  

版权属于: 车聚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0 您已经顶过了!
收藏
分享到: IAV的无人驾驶车技术开发和测试实践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