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虽暖,尚待花开——自主品牌销量分析
03月13日, 2015 7,164 views
从已掌握的1、2月汽车销量来看,自主品牌2015年开局较为乐观,加上3月新车集中上市,一季度较上一年同期有很大改善已基本定局。但从全年看,主客观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可概括为“春风虽暖,尚待花开”。
一、自我“加温”下的春意盎然
从1月销量看,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6.78万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8.14万辆不仅绝对值明显增长,市场占比、同比增长也都呈现乐观态势,尤其市场占比达42.58%(广义乘用车,含微面),而去年这一数字仅为33.9%。
2月统计数字虽然尚未汇总,但从几个有代表性的自主品牌来看,1月的向好势头未减:长城汽车2月销量5.18万辆,同比增16.84%,其中哈弗H6在2月份的销量为19,582辆,哈弗H2的销量为10,949辆,长城C30的销量为2213辆。长安汽车2月销量7.85万辆,同比增长36.44%,其中CS75的销量突破1万辆。吉利汽车2月总销量为3.31万辆。而江淮汽车虽然在2月产量略减,但是1-2月累计销量达到9.56万辆。尤其是热销的SUV车型,2月同比增长竟高达3.6倍。
前两月自主品牌称得上表现上佳,而在近几年来中国车市“新车刺激”带来好的销售形势几成规律,按此“规律”,3月份自主品牌表现仍值得期待:因为在本月内,长安、东风风神、上汽自主、比亚迪、江淮、吉利等都将推出新车型(其中长安EV电动车已经推出),新车型涵盖了新能源车、SUV、A级轿车、B级轿车、MPV等多个平台,堪称“全方位”。
笔者认为自主品牌本年度的“开门红”基本依靠自身努力——因为无论宏观政策还是地方政策,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除新能源方面有一些利好消息外,对整个车市,尤其是自主品牌发展并无大的裨益。自主品牌在2015年开局稍微摆脱困境,缘于去年一直以来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的下探和新车型领域的开拓(例如小型SUV和低价位MPV),这在上文涉及的统计数字上已有非常明显的反映。
二、"燃料"有限 自主品牌难“保温”
既然目前的“春风”来源于自主品牌自身的努力,那么这种“升温”能否持续呢?笔者认为难度很大。
首先:热销车型的“平稳期”终将来到。
从目前销量看,真正承担了自主品牌销量增长主力的依然是SUV车型,尤其是紧凑型、小型SUV。在新出现的“万辆俱乐部”里,江淮S3、长城H2、长安CS75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但也正因SUV的火爆,目前已经有太多自主品牌杀入这一曾经的“蓝海”——去年8月底以S3为代表的小型SUV热销至今已近半年,按照中国车市规律,这一市场已经进入“平稳期”。
其次:虽然市场下探努力,但仍有太多空白点。
过去几年里,自主品牌为了生存在三、四线城市所做的努力不可否认,但某些自主品牌对于竞争对手的“根据地”依然存在“畏惧感”——对于“根据地”范围内的三四线城市不敢或不肯“深耕细作”。但正是在这样的地区,合资品牌不断下探的低端产品已经占领了部分市场。至少从目前看,相当一部分自主品牌车企对于开拓所谓“白区”(竞品“根据地”)内的三四线城市仍有顾虑,这一点在A级车领域尤为明显。
其三:在限购令制约下,自主品牌冲击B级车市场仍有难度。
就在本月,吉利博瑞即将上市。这是自主品牌冲击B级车市场的又一力作。但是必须看到:尽管在一二线城市自主品牌潜在客户群体巨大,然而不断蔓延的限购政策严重影响了这部分潜客购买自主品牌产品的决心。与动辄销量上万的合资B级车相比,自主品牌B级车销量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
综合上述:在SUV、A级车、B级车这三个销量占比最大的领域,自主品牌“保温”所需的“燃料供应”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或变数。MPV尤其是小型MPV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算是“生力军”,但这一新兴市场能起到多大的助力作用仍有待观察。
三、生长应鼓励 “野蛮”需警惕
在挺过2013-2014年的“12连降”之后,2015年自主品牌车企分化更加明显,“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丛林法则已经开始在自主品牌中生效。“三大”甚至“六大”(包括了长安、北汽、广汽)旗下的产品可以借助集团优势生存发展,而领军的长城、吉利、比亚迪、江淮将更加精准目标“分向突围”。反之,一些后发品牌则必须为生存做更艰苦的努力,而一些常年表现平平的“老品牌”将不断被“边缘化”。
在本年度内,某些自主品牌依然定下了“高歌猛进”的目标——例如长安为14%、长城为16.4%,而江淮甚至高达53.1%!然而笔者想说的是:在现阶段,自主品牌继续高速生长值得鼓励,但应避免“野蛮扩张”——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三包法案的公布、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品牌在传媒领域的劣势,都决定了必须高度重视售后服务才能更稳健地发展。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