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买车必看 车内空气质量法规来了!

过去两年,关于汽车节能减排的讨论不绝于耳,但大家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相对少很多。事实上,对于车企而言,实现2020年百公里5升油耗的目标并没想象中难,而现行的《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修改升级成强制性标准后,可能会是全球范围内最严格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强制性法规。

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汽车节能与自己的钱包相关,但事关性命与身体健康的车内空气质量更值得警惕。2015年准备出手买车的朋友们建议可以适当观望,因为根据环保部之前透露,2015年底我国将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标准。小虫哥(车聚网专栏作者,供职于某知名零部件供应商)特地收集和汇总了来自汽车企业、供应商和政策制定者的信息,为各位聚友全方位解读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国内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的现状。中汽研在去年第四季度公布了一份名为《我国汽车产品VOC控制现状与管理策略探讨》(VOC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车内空气主要污染源)的报告。根据调查,68%受访车企表示其VOC体系和供应商管控措施完善——这一比例并不低。不过建立体系和落实要求是两码事,“有法不依”的情况太常见了。车企的实际落实情况仍待进一步的调查。

调查还显示具有检测能力的整车企业还不是很多。2014年年底只有半数乘用车企业具备整车和零部件检测能力。由于这一能力并非单靠短期资金投入就能建立,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行。剩余的半数企业应快马加鞭加强建设,否则在2015年底新强制性国标发布后,它们将如何满足国标要求将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在管控范围上,车企普遍重视整车、零部件、材料三个层级的管控。这是目前业内公认的方法,毕竟汽车是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要达成整车管控目标,还是要从材料、零部件、整车三级做全方位的管控。 这也就意味着,不但国内所有整车厂,包括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都将深受影响。

目前,《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是目前国内唯一参考标准。而在测试方法上,源自日本的VOC袋式法检测规范占据了主流。欧洲使用的VDA(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测试方法尽管先进,但由于设备投入巨大,测试成本高昂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较低。

依照指南部分车型的测量结果如下:可以看出乙醛这一项是目前最大问题,一半以上的车辆都达不到要求。这可简单地解读为规范的数值设定是有问题的,所以新版规范应该会做相应的调整。其他指标90%的达标率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没有历史数据来支持这些达标率的改善情况,看不出趋势。

好了,下面小虫哥从一个供应商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这一新标的看法。

一、日系车企心态最好,因为基础面很扎实,满足国标难度不大。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如何控制本土化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在满足法规上,日本的态度向来“言听计从”,不说二话。而韩系车企压力要大很多。虽然也有自己的规范,但由于一直强调成本控制,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成本的事很少重视,所以他们后面要做的工作少不了。不过,靠着北汽和东风的背景,两家韩企似乎也不担心会被罚。

二、 欧美企业一直都有VDA或者总部标准,只是国产化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欧美企业的态度是“我愿意配合,但是你要听我的”。对于国内倾向于袋式检测法,许多欧美企业是不接受的。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如PSA,福特,通用等入乡随俗了。而不愿摒弃VDA那一套的企业预计将通过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等机构来与中国方面展开漫长的协商。

三、自主品牌基本都是在做表面文章,都说自己有规范、有专职团队管控VOC,可是没看到真正执行的。这种心态多源于他们对于新国标执行的预期比较低,仰仗主场作战优势,不担心中国政府制定出限制自主品牌发展的政策。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担心增加生产成本。总之在执行法规这类事情上不到最后一刻,自主品牌是不会做出积极的动作的。

四、车企困难不但包括控制VOC,同时还有一串问题:如何控制成本?如何确保量产车辆VOC的一致性?如何实现生产线上的在线检测?这不是买个设备,建个实验室这样简单,它涉及到汽车设计、生产、物流的全环节。举一个例子,相同的车辆在常温测量和40°C环境下测量结果完全不同,如何去定义合理的测试环境?不一而足。

五、改善VOC必然将对原材料和零部件品质提出更高要求,生产成本也将水涨船高。VOC达标所需单车成本暂无官方说法,但至少也是千元级别。这对于利润率较低的自主品牌又将是一次重大考验。合资品牌可以维持价格不变,牺牲少许利润,可自主品牌或许就要亏本买车了,如何能在推动法规发展的同时还能尽量减少对自主品牌的伤害,这也是两难局面。

六、再看汽车零部件行业,主流供应商多数已是外资企业,纯国有、民企已经非常少。新法规必将对材料和工艺上有更高要求,这可能导致许多本土供应商因为技术不足丧失竞争力而退出市场,到那时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零部件行业的垄断,更多“博世们”将会应运而生。这绝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

七、考虑到近些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这只解决了车外空气质量。从政策层面来制定法规提升室内和车内空气质量,从保障人民健康的角度来说,必将成为老百姓用户的施政方向,工作务实的本届政府一定会严格落实,所以强制法规的实施必定成为控制车内VOC最有利的支持。

八、难题在与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认真执行这一法规要求。比如车企、公安、交管、质检、工商等各个部门如何协调,举个例子,如果强制执行新法规以后,一旦消费者要控告某车厂VOC不合格,谁负责检测?谁负责评判结果?确认VOC不达标后是否就是召回?如果涉及召回的车企没有足够的能力消除不良改如何处理?目前整车VOC控制的法规是由环保部主导,可是汽车行业的法规向来又是由中国汽车标准委员会等行业主管部门主导,这样的跨部门的法规执行起来难度可想而知。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如何与环保部门展开积极的合作也是一个难点。

十、谈到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控制,这不单单针对的是中国生产的汽车,还有可能包括进口的汽车。如何通过法规的实施将进口汽车的VOC排放管理也纳入到行业管理的范畴,这将是政策执行最大的障碍,因为它面对的是生产自全球各地、不同技术和工艺生产出来的汽车,如何让这些进口车制造商也遵守中国的车内空气质量法规?换句话说,它将挑战的是全球的汽车行业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中国已经是第一大车市,建立起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法规来引导车企开发更健康环保的车辆也是责任所在。同其他新法规一样,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法规的落实必将是一个渐进且复杂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样的努力最终将换来更健康的车辆,利大于弊。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作者:DN小虫

本文链接: https://www.autoju.com/2015/03/02/9948/

文章标签: 空气质量  车内空气  

版权属于: 车聚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0 您已经顶过了!
收藏
分享到: 2015买车必看 车内空气质量法规来了!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