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汽车质量我们来定!|聚论

言 | 质量已不再等同于可靠性。

起来挺有意思,质量这个词,中文有重量和好坏两种含义。

关于重量,我们会联想到轻量化,车聚君也就轻量化发表过《逆天的轻量化:轿车车身能减重60%?|聚技》和“车身骨架系列”等文章。

今天,车聚君想聊聊另外一个更加复杂而沉重的话题——好坏问题(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

一、汽车质量关注度空前提高

质量能作为中国2017年五个最关键词之一,说明了大家对质量关注程度有了空前提高。但关注度提高是一方面,实际表现怎么样呢?

据有关报道,每年销售新车的质量问题,外国品牌的指标已经缩短到几十,中国却是一百多,相比外国品牌有着四年左右的差距,四年看起来并不遥远,但是汽车市场瞬息万变,稍不留意,四年成十四年也不为夸张。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人,要知道在过去的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了2800万辆,连续8年全球第一,都知道基数会影响整体表现,家大业大,问题自然多。

中国作为工业大国,汽车工业举足轻重,如何衡量汽车工业水平在整体工业中的高低,变得尤为重要。为此质检总局发布了一个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指数的测算方法。

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为87.51,就全国的制造业总体竞争力指数来看,处在前列,换句话说我国的汽车已经进入了中等质量竞争力阶段。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动态性经济技术指标

二、质量差问题会消失吗?

车聚君可以斩钉截铁的告诉大家,这是不可能的。

此前车聚君发布的《汽车质量差,设计还是制造背锅|聚论》文章中就提到一个观点:设计给质量定调,制造决定质量的上下限。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即使再完美的设计,当遇到大批量生产,特别是汽车这种生产链复杂的产品,在生产各个环节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是很难,甚至不可避免的。

虽然很多汽车公司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手段,甚至还会对质量问题的外溢进行评级管控。比如防止质量问题流出工厂、质量问题流出车间、质量问题流出工位等等,难度依次提高。

质量问题是依附于产品的,生产一天不停,质量问题一刻不消失

但这都是理想化的东西,现实却比这残酷很多。要知道去年仅是中国大陆就召回了1170万辆汽车,其中还不包括大批的车主不愿意上报问题(国产车中这种现象最为集中)。

三、既然不会消失,那么我们怎么降低它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们只是需要转换一下思维。

简单说就是,转被动为主动。

此前车聚发表的《每一个维权车主都是斯得哥尔摩综合症患者|聚论》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意思——消费者需要有更强的发言意识和更多的发言途径,敢于发言。

因为我们才是市场的主人。

曾有调查称,质量与销量在正常情况下会呈正线性关系最终收敛的关系。可见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销量的高低。所以请大胆发声,厂家可是天天为着销量发愁呢。

感谢万能的互联网,普通用户也能获得空前强大的传播能力,这在传统纸质媒体时代是想都不敢想的。通过互联网传播,我们能让更多朋友知道这款车可能潜在发生的问题,同时也能维护自己的权利。

但蜘蛛侠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利越大往往责任也就越大。

互联网的一大弊端就是容易出现放大效应,三人成虎并不是危言耸听。特别是网红时代催生的粉丝效应,更是可怕,一个细节让车主不满意,是可能迅速登上全球各大网站和论坛的。这些不一定是问题的问题,最终被推到台面上,成为了厂家们无可奈何的问题。

所以,作为消费者,如何提高汽车质量?

很简单,利用好市场效应,利用好网络的力量。但也请注意评价中肯中立,因为你的一句话,某些时候可能会引发一场蝴蝶效应。


国家发布的QC/T900行业标准提出,今后汽车质量测试,政府只直接监管汽车安全环保问题,质量问题则完全放开交给企业、市场来解决

四、汽车用户改写质量定义

有的厂家会憋屈——我们的产品符合法律法规,设计合理,怎么就被你们说不好了。

只能说今时不同于往日。法律法规的作用是基于可靠性而言,但市场在变,这个时代,质量可不是用可靠性来衡量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质量的定义已经在逐渐被改写。

传统质量基础上,更高层面的是什么呢?

质感、质感、质感!

这并不是车聚君胡诌,在JD Power车主投诉中,就有人抱怨内饰异响,中央通道烟灰缸盖松动等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问题并不属于可靠性范畴,只是因为消费者的要求在随着市场发展而提高,处女座强迫症“患者”数量在爆增而已。

但顾客是上帝,当然也包括“处女座”。

五、企业如何应对?

传统汽车生产模式中,虽然有顾客调研,但主导者还是工程师,就工程师思维来说,可靠性才是最重要的,品质可以放在第二位。但从用户角度出发可就不一样了,品质可是和可靠性同等重要的东西。

企业要做的第一步是转换思维。

从传统的轻调研转换为重调研,比如此前上汽大通D90提出的C2B定制化生产理念,基于“我行MAXUS”线上交互系统,能够让用户深度参与汽车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从源头上就开始解决用户潜在的“抱怨”问题。

企业要加强技术储备,脚踏实地。

虽然引进的厂房制造设备完全不输国外,但不得不说国产车陷入了配置战怪圈。传统低售价的自主品牌车,在这场战役中以丰富的配置作为筹码,在质感方面进行妥协。打压供应商,缩减新技术验证周期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有人会说这是市场导致,实属无奈之举。但车聚君并不认同,就说现在火热的吉利,谁能想到他们会有今天呢?

说白了,要耐得起“寂寞”。

就吉利刚推出的Lynk&Co来说,得益于沃尔沃的品控,领克质感不错,活力元素和轻奢概念,多少让人眼前一亮。不得不说,吉利是真的熬出来了。


当然底盘和动力总成这些大件都不是全新的,这些是出于成本考量,从价格上来说,可以理解

加强政府合作,划清职责

想要做好品质,政府的支持也不能少,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召回措施必须改革,还拿着老一套怎能抵挡新市场的冲击。

汽研中心和标准化研究所等机构也要担起责任,把标准做到合理合法且满足大多数汽车用户的心理预期。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职责部门划分不清,大家都在和稀泥,汽车质量表现才停滞不前。

所以说,立Flag(旗帜)很重要。

车聚小结:

互联网时代下,新时代汽车用户对汽车质量的定义的推动有目共睹,汽车质量正在从传统的合理合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定义。

质量好的产品,一方面将会从法律法规这类理性角度衡量,另一方面则会从体验感知这类感性角度衡量。而这二者又会产生相互影响,感性体验最终具象化后,会变为法律法规而存在。

欢迎加入车聚网读者微信群:请先添加微信号autojucom,并注明“我要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入群,或加入QQ群:383683141。


欢迎微信扫码或搜索autoju(←长按可复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作者:元西北

本文链接: https://www.autoju.com/2017/05/23/170469/

文章标签: 可靠性  新车质量  汽车质量  

版权属于: 车聚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0 您已经顶过了!
收藏
分享到: 别怕,汽车质量我们来定!|聚论
用户登录